1640年年底,李自成带领的农民军,迅速把洛阳周围的地盘全都收入囊中。意气风发的李自成,将下一个目标定为了洛阳城。
洛阳城内有个显赫的大人物,即福王朱常洵。福王府堪称明末最富有、最显赫的藩王府,里面的巨额财富,令李自成垂涎已久。福王丝毫没有觉察到李自成在外的虎视眈眈,还无所顾忌地躲在府内朝歌夜弦,和姬妾们饮酒作乐。殊不知,死亡离他越来越近。
李自成一攻进洛阳,便直冲福王府,府上所有的金银财宝被洗劫一空。据说体重高达300斤的福王遭到李自成大军的“烹杀”,和鹿肉搅在一起炖成汤,还美名其曰为“福禄宴”,这件事到底是真是假?
当初,在洛阳城破之前,闲居在乡的原南京兵部尚书吕维祺,意识到形势的严重性,一面急请河南巡抚火速增援,一面恳求福王拿出些钱来,解决粮饷,激励士气,可是,福王就是只一毛不拔的铁公鸡,死活不愿意出钱救急。就这点上,跟他贪财如命的父亲万历皇帝如出一辙。
福王朱常洵是万历与其宠妃郑贵妃的爱子,为万历第三子,他从小集万千宠爱于一生,被万历视为掌上明珠。而仅仅大他4岁的朱常洛,他的处境则截然不同。朱常洛是万历的长子,在万历心中,他的存在就是个错误。
万历在年轻时,偶然宠幸了李太后宫中的一名宫女,没想到一击命中,宫女怀上了龙嗣。求孙心切的李太后前来寻问万历,哪知万历死活不认账。最后,还是在李太后的逼迫下,万历才不情不愿地接受他们母子俩。
毕竟强扭的瓜不甜,万历本就对长子朱常洛不冷不热。等到朱常洵一出生,丢给长子的便只有冷漠而无半点温情。在万历一朝,“国本之争”闹得沸沸扬扬,到底立谁为太子?大臣们和皇帝各持己见,前前后后竟吵了近15余年。
“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是不可改动的祖制,万历当时无嫡子,大臣们认为理应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但万历始终保持沉默,而他的内心想法就是把心爱的三子朱常洵推上储位。
为掩人耳目,万历做了相当多的努力,一是以各种理由不让长子朱常洛出阁读书,导致他十多岁都大字不识一个。而三子朱常洵五岁就开始启蒙,万历还请了宫中最好的老师来教育。万历的如意算盘打得真响,未来的君主若是个文盲,那岂不是贻笑大方?二是拖时间,万历对大臣允诺的立太子之事屡次变卦,大臣也无可奈何。三是想方设法使郑贵妃坐上皇后的位置,子凭母贵,朱常洵自然成了嫡子,太子之位非他莫属。
然而万历失策了,这“三板斧”下来,不但没能使大臣们知难而退,却让其越挫越勇,他们甚至还以挨板子,被贬官职为荣!面对雪花片一样的奏章,以及源源不断的唾沫星子,万历终于败下阵来。
虽然没能把江山给心爱的朱常洵,却在其他方面赐予了他巨大的补偿,并特立他为福王,殷切希望他一生都是有福之人。当时,在福王的藩地洛阳,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先帝耗天下以肥王,洛阳富于大内!”大意是万历耗尽天下财力来养肥福王,所以福王府比京城还要富得流油。
到了崇祯一朝,河南连年遭受旱蝗大灾,饥民们争相易子而食,但福王仍置之不理,甚至加重赋税。突闻李自成猛攻洛阳,先前死活不肯出一毛钱的福王顿时慌了,于是出钱募兵守城,但为时已晚。福王带着他的儿子朱由崧匆匆逃出王府,躲入一寺庙中。
体重300多斤的福王实在是行动不便,最终被农民军抓获。而其子倒是幸运得很,不仅伺机逃脱,后来还当些了日子的南明皇帝(即弘光帝)。抓到福王,农民军欢呼雀跃,遂去向李自成献俘。半路上,福王遇到了同样被抓的吕维祺,便发疯似的呼救:“吕先生,救救我!”
吕维祺悲愤交加:“事已至此,老臣只希望王爷能守住气节,千万不要自取其辱!”然而,福王见到李自成时,都吓得尿裤子了,连话都说不利索。李自成还没开口,福王立马跪倒在地,一个劲地叩头求生:“饶命饶命!”看到福王出尽丑态,李自成朝他脸上啐了口唾沫,随后指着他鼻子痛骂一顿。
据说最后福王被砍成碎片,与鹿肉同煮被吃,成了“福禄宴”的原料。不过,“福禄宴”毕竟出自于民间传言,其真实性还有待商榷。根据《明史》记载:“两承奉伏尸哭,贼捽之去。承奉呼曰:“王死某不愿生,乞一棺收王骨,棆粉无所恨。”贼(李自成)义而许之。
福王被李自成杀死后,是有葬身之地的。李自成为了彰显仁义,可能不愿把事情做绝,最后准许两个太监给福王收尸。至于“福禄宴”的传闻,也许从明末清初的杂史《流寇志》能窥知一二。
李自成将抓获的福王带来宴会上,活生生割掉他一大块肉剁碎,跟鹿肉拌在一起当下酒菜,再逼他吃完,便立即处死。但留下的尸体并没有被吃掉,其最终结局也和《明史》记载的大致相同。
还有后来从福王墓里出土的圹志,也证明了福王死后有葬身之处。话说回来,福王的下场完全是咎由自取,他把自己的享乐建立在百姓的痛苦之上,毫无怜悯之心。人在做,天在看,不体恤百姓者,必被百姓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