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夫人画像。资料图
李夫人为汉武帝宠妃,中山(今河北)人,体形窈窕,擅长音乐,能歌善舞,屈伸俯仰,姿态轻盈。
其兄李延年,也是一位超群的音乐家,善歌舞,侍候武帝,曾以歌唱方式推荐妹妹:“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武帝的大姐阳信长公主在侧,度其意,说与武帝,遂受皇帝召见,李夫人从此得宠,生一子,封昌邑王。
《西京杂记》卷2“搔头用玉”条记载:“武帝过李夫人,就取玉簪搔头。自此后宫人搔头用玉,玉价倍贵焉。”武帝去看望李夫人时,无意间用李夫人头上的玉簪挠了一下头,竟然使后宫佳丽数千人看红了眼,她们纷纷都买来玉,做成玉簪,插在头上,希望武帝也能来用自己头上的玉簪来挠头。这数千人东施效颦的结果,造成了当时玉价的倍增。从这一个小小的侧面,可以反映出当年李夫人受宠时的情景。
在武帝的数千女人当中,大概李夫人是最受武帝疼爱的一位。翦伯赞说汉武帝“特别是他的李夫人的最好的丈夫”。可惜的是,李夫人很年轻时,就得病死了。
就在李夫人病危期间,武帝亲自前去探望。听说武帝来了,病了很久的李夫人连忙用被子蒙住了自己的头,很抱歉地对武帝说:“贱妾长久生病,面容早已毁坏,不能再见圣上面了。贱妾只希望死后,你能善待我们的儿子昌邑王和我的几个兄弟。”武帝说:“夫人病情如此严重,只怕要长病不起,这也许是你我相见的最后一面了。你让我看一眼你,你再嘱托昌邑王和你的兄弟,岂不是更好吗?”李夫人说:“妇人相貌不加修饰,不能见君父。贱妾已长时间没有梳妆打扮了,所以不敢以这副憔悴懒散的样子看皇帝。”武帝又说:“夫人只要见我一面,我将加赐千金,并荣升夫人的兄弟为高官。”李夫人回答说:“升不升高官,全在于陛下您,并不在于见不见我这最后一面。”听完这话之后,武帝没有办法了。他只好又接着说,我今天一定要见你一面,否则我誓不罢休。听到武帝态度如此强硬,李夫人再也不说话了,她转过身去,在被子中抽泣不已。武帝无法见到自己心爱的女人,很不高兴地离去了。此时,在李夫人身边的姊妹们埋怨起李夫人来:“贵人难道就不能先见皇帝最后一面,然后再托付您的兄弟吗?这也显得太绝情了。”李夫人回答说:“谁说我太绝情!谁说我不想见陛下!我今天之所以不见陛下最后一面,正是要更好地嘱托我的兄弟呀。我本来是因为容貌出众,才以微贱的下人而得到圣上的宠爱。说到以美色侍奉人,色衰就会失去爱,失去爱就恩情断绝了。圣上今天之所以恋恋不合地来看望我,就是因为我平时有出众的容貌。可是现在,我的美貌早已毁坏,颜色也无法与以往相比。如果他见到我现在的样子,必定会厌恶我、抛弃我。那么他怎么还可能因思念怜悯我而照顾好我的兄弟呢?”
李夫人死后,武帝十分伤心。他下令,以皇后的葬礼来埋葬李夫人,并且任用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后封他为海西侯,任用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对这位到死也不愿见自己一面的夫人,武帝十分思念。他命人专门画了一张李夫人的画,悬挂在甘泉宫。武帝死后,大将军霍光遵照武帝的心意,追尊李夫人为孝武皇后。
据《汉书》卷97《外戚传》记载:李夫人死后,武帝思念不已,方士齐人少翁自称能招魂,能让武帝见到李夫人的魂魄。于是在一天晚上,少翁张灯燃烛,施帐列酒,让武帝远远地坐在另一座帷帐里。果然,武帝在另一个帷帐中远远地看到,有一个美女像是李夫人的模样,出现在帷帐中,并且来回走动。武帝不能近看,这种雾中看花、水中望月式的一幕,反而更勾起了武帝与李夫人往日的卿卿我我之情,他更加思念悲伤,于是赋诗一首:“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让乐府中所有的歌伎以丝弦伴奏而演唱。武帝又亲自作了一篇赋,哀悼李夫人。
关于这段人鬼相见的动人情景,《汉武故事》、《拾遗记》都有记载。但是《史记》卷49《外戚世家》却没有记载,反而在卷12《孝武本纪》、卷28《封禅书》中这样记载:“齐人少翁以鬼神方见上。上有所幸王夫人,夫人卒,少翁以方盖夜致王夫人及灶鬼之貌云,天子自帷中望见焉。于是乃拜少翁为文成将军,赏赐甚多,以客礼礼之。”《通鉴考异》指出:武帝招魂的并不是李夫人,而是武帝另一位宠妃王夫人。由此看来,武帝的这两篇诗赋,也不是为李夫人而作,它实质上是写给王夫人的。
有人认为:既然武帝能招王夫人魂,也就能招李夫人魂,不可能招一次魂就洗手不干了。其实这也是站不住的,因为,招魂之事,不是任何人都能干得来的。齐人少翁有本事,其他人恐怕就没有这个能耐了。少翁比李夫人死得早,那么谁给她来招魂?可见这种说法是经不起推敲的。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将发生在王夫人身上的事移植到李夫人身上去呢?有学者认为,这反映了人们对这位出身虽低贱,但却美丽、聪明、到死也不愿面见君王最后一眼的短命的奇异女子的怀念之情。人们宁愿相信,她死后还会回来与武帝相见,了却武帝心中最后的心愿,于是便将王夫人的事移植到了李夫人身上去了。再到后来,有可能白居易又以这件事为蓝本,创作了《长恨歌》,其中有杨贵妃死后魂魄与唐明皇李隆基重逢的动人一幕。
李夫人墓,在兴平市南位镇张里村南部。东南500米处就是汉武帝茂陵。陵墓腰部有一环周两层台阶,当地人称其为“磨子陵”。尊称为“英陵”。该墓封土底部东长127米,西长127.7米,南宽108.3米,北宽102.5米,高23.99米。方形,上小底大,占地面积13495.6平方米,封土体积150000立方米。在距墓顶13米处人为收成台状,台东西两边各宽3.5米,南北两边各宽4.5米。在陪葬墓中李夫人陵墓最大,仅次于茂陵。
唐代大诗人李商隐游茂陵时有诗写到:
通灵夜醮达清晨,承露盘晞甲帐春。
王母不来方朔去,更须重见李夫人。
诗中描写汉武帝在茂陵地宫之下,一定更需要和李夫人在一起,因他身边再没有女人了。
按清毕沅撰《关中胜迹图志》引《水经注》:“茂陵西北一里即李夫人冢,冢形三成,世谓之英陵。”墓南竖石碑一通,包砖全部脱落,碑上铭文:中为“汉李夫人英陵”。上款“赐进士及第兵部侍郎陕西巡抚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毕沅书”。下款“大清乾隆岁次丙申孟秋,知兴平县事顾声雷竖石”。
标志上题铭:中为茂陵陪葬墓“汉李夫人英陵”。时代:西汉。
(王志杰著)
[责任编辑:梁纪委]
上一篇:原创 为什么会有“东潘凤,北道荣,南曹性,西吕布”这种说法?
下一篇:走进夏日良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