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4月,蒋介石与冯玉祥、阎锡山之间的战争开始了。1930年5月,李宗仁又加入了进来。这样,蒋介石就与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三方组成的反蒋联合阵线,在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安徽等省开始了新军阀混战。因为这次战争主要在中原地区进行,所以又称之为“中原大战”。
中原大战中的四巨头(像)
此次大战中,反蒋联合阵线共集中了70万大军,作战目标都指向南京。蒋介石投入的总兵力约有五、六十万人,嫡系部队与投靠的杂牌军各半。反蒋派在兵力总量上占有优势。这或许影响了双方对另一方势力的重视程度。
大战中的蒋介石与将士们(像)
两派在战争开始的前后,都在积极争取一个人、一方势力,以增加自己的胜算。那就是当时雄踞东北的张学良和他的东北军。
张学良在两派的争相拉拢、游说下,静观风向近半年之久。开始,张学良极力主张和平,努力避免东北军卷入这场给中国人民无端带来灾难的内战。
因为:一则,当时的东北面临着日本帝国主义的严重威胁;二则,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残遭不测未久;三则,东北军内部不够稳定、团结,对这次新军阀混战的认识不统一。
在东北的日军(像)
此种情况下,如果参加内战,就可能引起东北军内部的分裂,就可能给日本帝国主义以可乘之机。那时,不但报不了家仇,还会动摇东北的根基。
于是,张学良多次发表和平通电,希望双方通过会商解决分歧,停止内战。
交战双方不但不听张学良的劝告,还都把他看作胜负的筹码,不断地派出代表,到沈阳与他会晤、磋商。他们敦促张学良尽快加入到自己一方,逼着张学良选边站队。这样一来,张学良就不得不考虑哪一方对自己更有利。
蒋介石为争取张学良可谓煞费苦心,竭尽所能,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他是志在必得,不把张学良拉到南京政府一边决不罢休。
首先,严防死守。蒋介石派出亲信张群、李石曾、吴铁城等人,轮班长期盯守在张学良的身边,极力游说、许诺。张学良到何处,蒋介石的人就跟到何处,形影不离。既防止或减少了张学良与反蒋派的接触,又加强了思想舆论攻势。
李石曾(像)
其次,封官许愿。蒋介石委任张学良为副总指挥;任命东北军将领于学忠为平津卫戍司令,王树常为河北省主席。这就等于把平津、河北地区给了张学良。这些实实在在的利益,对张学良是很有诱惑力的。
于学忠(像)
第三,分化瓦解。蒋介石通过高官厚禄来收买张学良的部下,以分化瓦解本就不太稳固的东北军。如,蒋介石以300万大洋收买了东北军的二十三旅旅长马廷福。这使张学良感到忧虑、紧张。
相比之下,反蒋派争取张学良的手段就大为逊色了。首先,他们给不了张学良切实的利益,只有一般性的沟通、交流;其次,在争取的态度上,反蒋派也比不上蒋介石的积极、执着、诚恳。这就让张学良感到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对自己不够尊重,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作用。
于是,张学良从东北集团的实际利益出发,在与亲支近派们反复考虑、权衡之后,认为站到蒋介石一边更好一些。随之,张学良于1930年9月18日决定,东北军主力入关,帮助蒋介石打败反蒋联军。
张学良与蒋介石(像)
从此,张学良加入到了蒋介石集团,把东北的命运交给了南京国民政府,换取了占据华北的既得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