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据可查的历史中,开国总理当着各国记者的面发火,并且愤怒地陈述观点,有且仅有一次:在抗美援朝战争前不久的新中国成立一周年晚宴上,他怒批了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朝鲜的侵略行径,表示了中国捍卫主权的信心和决心。在人们的印象当中,总理一向谦逊温和、面带笑容,即便在处理外交事件时也不曾大发雷霆,这一次为什么却如此反常呢?
总理在当晚的讲话时,猛烈挥动着手臂,身体动作幅度非常大,可见内心情感的活动剧烈,非常愤怒,绝非刻意为之。总理是抗美援朝战争正式打响之前,除了主席之外对美态度最强硬的中国主要领导人,明确支持抗美援朝出兵朝鲜。
战争年代,总理很少直接指挥大战役,他在军队当中多年担任要职,解放战争中也是中央的五大书记之一。总理虽不经常带兵打仗,但是却通晓军事,尤其在战略层面,对于新中国的发展环境及周边局势有着清醒的判断。他认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必要的,不应当因为与欧美国家的军事装备差距而有所退缩。在是否出兵的问题上,总理的态度十分坚决。
总理的表现,还要结合当时的一个特殊背景:抗美援朝前主席是主张出兵的,但是由于美军实力确实很强,当时有很多主要将领及领导人打退堂鼓,或者态度模棱两可。曾经被主席考虑担任志愿军统帅的林总,就陈述了许多对我国我军不利的因素,不同意出兵。而除了林帅之外,高姓领导当时有很高的政治地位,他的观点和林帅类似,也是持否定态度。
在他们的影响下,出兵前讨论会议上,参会人员分为两派,主席的主张没有得到所有人的支持。这在以往的讨论会上,是十分罕见的情况。如果面对强敌前无法在内部达成一致,那么出兵朝鲜的形势也十分堪忧,毕竟我军在硬实力上不及敌人,如果内部再不团结,如何能打胜仗?
政治嗅觉敏锐的总理,正是观察到这一点,感到十分忧虑。他采取的办法是坚决拥护和支持主席,并且引导其他有恐美畏战心理的人,尽快转变观点。在会上他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们不是要考虑出不出兵,而是该讨论怎么出兵,怎么打赢!总理的态度和做法,发挥了非常积极和关键的作用,帮助我军高层在战前统一了思想,最终志愿军才爆发出强大的战斗力,取得了战争胜利。总理的大局观和关键时刻的言行,确实有着重大的影响力。
几十年来和主席的合作,让总理非常了解领袖的判断和决策能力,对此他深信不疑。早在红军初期建立革命根据地、提出农村包围城市、遵义会议的决策、抗战中的持久战,以及土地改革等多次重大决策中,都体现了主席的正确之处,一次次改变了革命进程,令总理深深叹服。因此在抗美援朝前的关键时间节点,他也坚定不移地选择了支持主席,事实又一次证明了主席和总理之间的默契,取得了好的结果。
也正因如此,才出现了总理在建国一周年晚宴上表情愤怒、挥舞手臂怒批美帝的一幕。总理确实是温和善良的人,但这种态度是对中国人民和我们的朋友而言。当面对敌对势力的侵扰时,总理又是无比坚定和充满威严的,这跟他的本性并不冲突,这种反差反而更体现出了总理的伟大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