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的“归正人制度”及宋金二次议和的“南人归南北人归北”造成了南北百年隔阂,也是明朝建立前南北不相融合的原因。
后晋于西元938年割燕云十六州于辽,至金1127年灭北宋,燕云十六州与北方汉地已融为一体,北方一统。而随着金灭南宋失败,而南宋又无力收复北方,两国进入相持阶段。北方汉人不满金国统治大批南下归宋。但这时南宋的骚操作来了,搞了个“归正人”制度(南宋丞相史浩首创),对北方投奔南宋的汉人蔑称为“归正人”,而辛弃疾就是“归正人”的代表;南宋朝廷对“归正人”加以歧视,认为其有异心,只许归正人以闲散官职且无实权,边缘化北方来投汉人。
而由秦桧提出的“南自南,北自北”,并在绍兴十一年即西元1141年的宋金议和条约中得以固化为“南人归南,北人归北”。从此北方汉人被南宋抛弃,也断送了南北方的感情纽带,彻底断绝了南宋北伐收复中原的合法性。而北方红袄军起义带来的大批汉族军侯也归顺蒙古,继而在忽必烈争夺汗位,攻灭南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如张弘范率元军于崖山海战中灭南宋。
而元朝建立后对汉族军侯继续委以重用,利用汉族军侯统治汉地。为维护统治并依国情将民众划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金国境内称汉人、南宋境内称南人,使南北汉人未能充分融合。
正是南宋的“归正人”及“南人归南,北人归北”,祸及后世,造成了明初南北对立的情况及“南北榜案”。幸好朱元璋统一南北,建立明朝后统一衣冠,恢复中华,通过大刀阔斧的变革方消弭南北矛盾,继而重塑中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