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听过一句著名的歇后语,“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这句歇后语来头可大了,是一个出自三国时期的典故:刘备曾向孙权请求都督荆州,把荆州给借了过来。
之后,东吴方面要求刘备归还荆州,刘备以种种理由,百般拖延,闹到剑拔弩张的地步也没有还回去。
能让一向仁厚的刘皇叔不顾体面,死活都要抓在手里,荆州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而对于荆州的取舍问题,刘备麾下的两个谋士最开始其实是意见相左的。这两个谋士还都不是一般人,一个是诸葛亮,一个是庞统,二人合称卧龙凤雏。
诸葛亮人称卧龙,庞统人称凤雏,他们都是不世出的人才,关于他们二人水平高低的争论,也是古往今来不曾休止。事实上,诸葛亮和庞统关于荆州的意见,在某种程度上暴露了他们二人水平的高低。
兵家必争之地能让刘皇叔那么看重荆州,自然是有着其优势的,荆州处于平原地带,境内有着为数众多的湖泊,便于灌溉,因此有着发达的农业。
刘表统治荆州期间,荆州很少受到战火的纷扰,农业没有受到破坏,这也就意味着荆州是一个粮仓,储存着大量的粮食。
荆州炙手可热,不只是因为自身粮食储备丰富,还因为它所具有的战略意义,唐代诗仙李白所书写的那一曲千古绝唱《蜀道难》,把蜀地道路的险峻诉说得淋漓尽致。
李白写《蜀道难》时是唐代,经历了多年的发展,蜀地的道路状况还是那么差,其数百年之前的三国时期就更不必说了。
不巧的是,蜀地正是刘备的根据地,蜀道艰险,粮草运输极为困难,而荆州无疑可以为刘备解决这个难题。荆州具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处于十三洲的正中,北有汉水、大洪山,南有五岭,西有巫山,东有大别山、九岭山、罗霄山等。这些山山水水护卫着荆州,给予了它易守难攻的特点。
更妙的是,荆州以北是曹魏,以东是孙吴,谁掌握了荆州,谁就具有了战略优势,可以取得先发制人的效果,正是考虑到这一点,荆州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
可是,刘备手下的诸葛亮和庞统对荆州的取舍,却有着不同的意见,诸葛亮认为,蜀汉必须要夺得荆州,可是庞统却觉得荆州是一块烫手山芋,麻烦大于好处。当时,水镜先生司马德操曾点评道:"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卧龙、凤雏分别是指诸葛亮和庞统,这句话是对他们才学的极度肯定,司马德操的话里隐含了二人不相上下的意思,但荆州一事,却能看出诸葛亮和庞统的高低。
意见相左
众所周知,诸葛亮是刘备三顾茅庐才请出来的高人,刘备初见诸葛亮就被他的才学谈吐,以及对天下局势的精妙分析所折服,当时诸葛亮就建议刘备一定要争夺荆州,以便谋取天下,详情可见著名的《隆中对》。
诸葛亮虽然是隐居状态,但对天下之事都了然于胸,而且因为身在局外,更有一份洞若观火的优势。在草庐之中,诸葛亮为刘备解说了自己对天下局势的看法,指明了蜀国发展的方向,刘备一一听取。荆州自然条件优越,便于发展农业,农业发达,粮食充足,人口自然也就很多,而粮食和兵丁都是组建军队所必需的,一旦得到了荆州,对蜀国只有好处,没有坏处,诸葛亮的这一决定是完全正确的。
卧龙凤雏都在刘备手下做事,但不得不说在刘备心里,凤雏庞统的地位显然是没有诸葛亮高的。
诸葛亮是个风度翩翩的美君子,而庞统的外貌比诸葛亮就差得多了,相当的其貌不扬,他初到刘备手下时,因为相貌欠佳,还一度受到刘备的轻视,认为他不是个有才之人,随便给他分了个小官职就打发了。幸好庞统自己有真才实学,凭借实际行动让刘备重新认识了他,最后获得了和自己能力相匹配的地位。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他和诸葛亮在很多事情上的决策都是相同的,离奇的是,对于荆州的取舍,他们却有着不同的看法。
在他看来,围绕着荆州的战争持续多年,荆州的人力物力也都达到穷尽的状态,所以争夺荆州的价值不大,而且庞统认为,紧邻曹魏和东吴这一地理环境会限制荆州的发展,反而得不偿失。
庞统说的也确实有道理,但刘备最后还是听从了诸葛亮的建议,智取荆州。取得荆州之后,以荆州为支点,蜀国先后拿下了益州,汉中等地,在这场以天下为目标的争霸赛中站稳了脚跟。因此从结果来看,诸葛亮的意见才是正确的,荆州对蜀国来说意义重大,由此可以看出诸葛亮的高瞻远瞩和未来的预测都十分优秀,在庞统之上。
蜀国兴亡
荆州对蜀国意义重大,助推蜀国达到巅峰,而它也见证了蜀国由盛转衰的时刻,在诸葛亮的计划中,他对各种可能影响局势的因素的把控堪称精妙,但就算是多智如诸葛亮,也难以掌控一切。
某种程度上来说,荆州是蜀国的命脉,所以一定要派一员大将去镇守,正如我们所知,前往荆州的是关羽。关羽是个很好的人选,他武力高强,有勇有谋,可谁能想得到,在关羽出兵抗击曹操之时,孙权前来偷袭,致使荆州沦陷。
关羽本人十分气愤,最后中了圈套,惨遭斩首。两年之后称帝的刘备,发兵为关羽报仇,大军开拔前夕,张飞又为部下所杀。至此,蜀国已经折损了两员大将,元气大伤,隐隐可以窥见未来的结局了。
小结:诸葛亮没有辜负他卧龙的盛名,做出了以夺取荆州为首的一系列英明决定,但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诸葛亮的一身铮铮铁骨也撑不起向着衰亡奔去的蜀国。
这一点诸葛亮应该也是看出来了,但他为了刘备的嘱托,尽心辅佐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虽然他最终没有成功,蜀国没有逃过灭亡的结局,但他的努力是为古今中外无数人所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