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读者留言提问,为什么在清代,吏部的官员任职资格会比其他部门高?关于清代各部院衙门的任职资格问题,之前其实已经讨论过一些,但可能没有足够详细。这次就借此机会,再次和大家分享相关知识。
首先,说吏部的任职资格高于其他各部,这个说法其实并不准确。要从严格的角度来讲,清代在京的各大衙门中,任职资格最高的并不是吏部。按照任职资格的从高到低顺序,具体的排名如下:
1. 翰林院、詹事府
清代科举功名按级别排列,翰林院的地位是最高的。每年科举的殿试之后,新科进士需要参加朝考,才能决定是否能够进入翰林院庶常馆。可以将朝考视作一种分辨是否能成为翰林的资格考试。
然而,庶吉士虽然是翰林院的一员,但并不是完全的翰林。庶吉士需要等到三年散馆后的考试,只有通过这场考试的,才能真正成为翰林。如果成绩不理想,便只能返回进士队伍,再去参与吏部的铨选程序,三年的学习深造也就宣告结束。
值得注意的是,翰林院的职官大多是由翰林出身的官员担任,普通的进士很难进入翰林院。
另外,詹事府是一个很特殊的机构,最初是为东宫设立的,但由于清朝自康熙起并未设立太子,詹事府逐渐变成了翰林官员晋升的一个重要过渡机构。
大部分翰林官员的升迁路径大致是:翰林院——詹事府——内阁。值得一提的是,内阁原本是明代翰林院的下属机构,当时内阁大学士的职位并不高,仅为正五品。然而清朝将内阁从翰林院分离出来,设为名义上的中枢机构。内阁中的职官并非全是翰林出身,只有内阁侍读、侍讲以及部分内阁学士、大学士是翰林出身(尽管有少数大学士并非翰林出身)。
2. 礼部
六部中,礼部显得尤为重要。虽然实际权力并不如其他五部,但它掌管着国家的礼仪、科举和学校等事务,其工作性质十分重要。
礼部的尚书和侍郎依照规定应该是进士出身,实际上大多数情况下,他们都是翰林出身的。可以说,礼部代表了朝廷的面子,对于行政能力的要求并不高,最重要的是学历要求。礼部的其他职官,如郎中、员外郎、主事等,通常也是科举出身的进士。
有意思的是,在清代,礼部主事几乎都是汉人担任的。这是因为旗人在科举方面并不占优势,进士和翰林的比例非常低。由于封建社会礼仪的复杂性,旗人在这方面的知识储备远不如汉人,因此许多著名的旗人大臣,如乾隆朝的傅恒、阿桂、福康安、和珅等,都未曾在礼部担任过职务。
3. 吏部
在六部中,吏部的任职资格排在第二。按照规定,吏部左右侍郎必须是进士出身。然而,奇怪的是,吏部尚书并没有这样的要求。
这是因为,吏部尚书实权最大,通常由皇帝最信任的大臣担任,而这些大臣大多数并不一定是进士出身。相比之下,左右侍郎的权力相对较小,他们并不总是皇帝的亲信,因此在选人上有更多的灵活性。
吏部负责官员的选拔和晋升,要求非常严格。必须确保官员的素质过硬,否则怎么能让出身普通或捐纳的人员来负责铨选进士或翰林呢?因此,侍郎以下的郎中、员外郎等职务同样要求较高,通常都是进士出身。即使旗人的要求相对较低,他们也必须具备科甲出身,虽然这一标准稍微宽松一些。
总的来说,吏部的任职门槛还是相对较高的。
4. 科道
“科”是指六科,“道”是指掌道御史。自雍正以后,科道合一,原本独立的六科被并入了都察院。
无论体制如何变化,科道官的职责都很重大,主要是负责监督百官。在明代,科道官是非常抢手的职位,通常由翰林出身者担任。虽然清代时科道官的吸引力不如明代那么强,但由于工作性质的要求,任职资格依然较高,尤其是六科给事中的职位,几乎都是进士出身。都察院中的各道职位要求相对较低,只需科甲出身即可。
在京师的各个衙门中,翰林院、礼部、吏部和科道的任职资格最高,而其他衙门则没有明确的规定。除了这些常设部门外,一些临时的“差事”也有相应的任职要求。
如皇帝亲自委派的差事,包括钦差、关差、考差和学差等,这些差事往往也有一定的任职资格。
考差主要负责乡试和会试的主考官职位。顺治年间,各乡会试的主考官要求较低,甚至举人都能担任。但到了康熙之后,要求提高,规定主考官必须是进士出身。雍正后,又规定正副主考必须是八股文的高手。到了乾隆年间,主考官大多由翰林担任。
学差是指各省的提督学政,学政的标准一向较高。清初规定学政必须是进士,而到了雍正年间,各省学政的选任则以翰林院和六部的司官为主,进士和翰林并用。到了乾隆朝,六部司官出任学政的比例逐渐减少,约80%的学政都来自翰林。
全国各省的督抚、藩臬以及道府州县,虽然看重行政能力,但并没有明确要求学历,唯一有严格要求的是教官,所有教官必须是科甲出身。
这样来看,清代各部任职资格的高低,实际上和各部门的职能和影响力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