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10月26日,杨尚昆在北京饭店举办了一场宴会,专门接待了美国著名作家索尔兹伯里。当时,索尔兹伯里正在撰写他广为人知的作品《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对遵义会议的情况充满了兴趣,特别是想了解会议上都有谁参与,以及小平同志是否在场。杨尚昆当时明确答复,称小平同志确实参加了会议。随后,杨尚昆回忆起了一段往事:
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杨尚昆曾与小平同志一起参观了遵义会议纪念馆。在参观过程中,纪念馆的工作人员向他询问当年参与会议的人,杨尚昆一一做了回答。当工作人员问到小平同志是否也在场时,杨尚昆当时答道:“我记不清了。”回到北京后,杨尚昆特别向周恩来总理请教此事,总理回答说:“小平同志参加了,他当时是会议记录员。”
周恩来的这一回忆显然非常权威,后来的历史学者们也普遍采纳了这一说法。
1958年11月3日,杨尚昆和小平同志在时任西南局第一书记李井泉的陪同下,参观了遵义会议旧址。期间,小平同志与随行人员十分熟络,亲切地回忆起当年的情况。他提到:“会议室后面就是蒋家大院,大家都住在那里,那院子结构复杂,有好几个院落……那地方曾挂着一张地图,中央那时正讨论如何向四川进军……我就坐在那个角落里。”
然而,当时遵义会议纪念馆的工作人员并不知道小平同志也曾参与会议,甚至没有将他的照片挂上与会者名单中。听了小平同志的回忆后,纪念馆馆长孔宪权意识到这是一段非常重要的历史细节,他私下找到了杨尚昆,询问小平同志参加遵义会议的具体情况。杨尚昆表示自己不太记得,答应回北京后再查档案确认。
在小平同志和杨尚昆离开遵义后,纪念馆多次向中央档案馆请求调取相关档案。经过多次查找,中央档案馆终于找到了一份“未署名的文件”,这份文件实际上是陈云同志在会议期间亲手写的《传达提纲》。文件中列出了当时的与会者名单,包括政治局的正式和候补委员、以及一、三、五军团的主要领导。然而,文件中并没有提到小平同志的名字。
中央档案馆随后将这份文件转交给了遵义会议纪念馆,并标明该文件“仅供参考”。但这份文件并未改变纪念馆未挂上小平同志照片的决定。
到了60年代初,原红二方面军民运部部长李立被任命为贵州省省长后,他非常关注遵义会议纪念馆的建设工作。在一次视察时,工作人员向他反映了没有确立小平同志是否参加过遵义会议的问题,并请示如何处理。李立当即回应:“既然他本人都说参加了,还用调查什么?他的亲口讲述就是最权威的档案!”
根据李立的指示,不久之后,纪念馆便补上了小平同志的照片。
然而,在小平同志的几次政治起伏过程中,曾有一些心怀不轨的人借此机会抨击,称小平同志从未参加过遵义会议,甚至将他的照片从墙上摘掉。对此,小平同志曾在1973年对一位老战友说:“遵义会议,我要是参加了就参加了,没参加就没参加。我一生的历史已经够光荣了,参加遵义会议也不能增加什么光荣,没参加也不可能抹去我任何光荣。”
这番话无疑是对那些荒诞不经的谣言最有力的回应。
其实,只要仔细分析,就能发现小平同志在1958年就曾明确提到自己参加了遵义会议。当时距离会议已过去33年,除了博古、邓发、凯丰等因病去世的与会者外,绝大多数与会者依然在世。最重要的是,他们从未对此提出异议,此外,小平同志也完全没有在这个问题上开玩笑的理由。
至于陈云同志的《遵义政治局扩大会议传达提纲》中为何未列出小平同志的名字,这完全可以解释清楚。陈云当时在提纲中不仅漏掉了小平同志,还漏掉了其他几位重要人物,如德国军事顾问李德和翻译伍修权。因此,陈云的提纲主要是为了传达会议内容,而非完整记录所有与会人员的名单。另外,小平同志当时虽然并非党的核心领导人,仅担任会议记录工作,因此未被列入名单也是可以理解的。
另外,小平同志参加遵义会议的身份也曾引起过一些讨论。根据小平同志本人回忆,在遵义会议前的黎平会议上,他被任命为中央秘书长,因此在填写履历时,遵义会议前后的职位都写作“中央秘书长”。这一回忆也与邓颖超大姐的回忆相符。她提到,长征开始时她曾担任中央秘书长,但由于身体原因,1934年底决定由小平同志接替这个职务。
遵义会议结束后,大约到4月,中央又决定由张闻天的夫人刘英接替小平同志的工作。刘英回忆,当时接到命令后,她赶往中央报到,毛主席和王稼祥在场。毛主席问她是谁推荐她来,刘英回答是李富春。毛主席纠正道:“不是李富春,是我。我在后方太累了,你是女性可以更好地处理这件事。”
刘英回忆说:“小平在中央时负责管理首长的生活,记录会议内容,还要照料警卫工作。”索尔兹伯里也提到:“秘书长的职责包括整理会议记录、归档文件、收发信件、起草命令等。”
这些回忆表明,小平同志当时确实是以中央秘书长的身份参加了遵义会议,并负责记录会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