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多方面原因导致的,首先,春秋五霸战国时期七雄相互掣肘了几百年,各国的界线早已深入人心,秦国虽然暂时通过战争达到统一六合,实质是形聚神散,想复国的人多了去了比如后来的项刘,表面风平浪静,实质背后蠢蠢欲动,伺机而动。其次,秦国越来越强最后走向统一得益于商鞅变法,其法家霹雳手段在疆土统一方面确实起到决定性作用,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法家有助于统一,但统一后再来法家那一套,必定使其走向灭亡。
在统一的年代本应用儒家思想来笼络稳定人心,而秦始皇来焚书坑儒那一套,这无疑使民心尽失加速自己走向灭亡。民心这东西在建国初期很重要,秦始皇不重视民心,输了;后来刘邦打进秦宫,差点也得意忘形,张良一提醒也开始收卖民心。
其次,战兵贵族化,久不经战事,战力迅速下降。参考八旗兵,入关以后生活条件改善,养尊处优十几年就废了。王离率领北方南下的边军进攻赵国,一直未果。战力战果反而不如章邯的奴隶兵。而南方的赵佗的南征军,竟然不能乘中原大乱之际扩大地盘,赵佗能一个人不让南征军返回家乡吗?杨广不让军士返乡被杀,李存勖不让军士返乡也被杀,可见十几年的养尊处优功成名就,这些边军的战斗力和战斗欲望也不高了。
从秦军兵力分布看有几个特点:第一,重外轻内,是以外部敌对力量为主要威胁的资源配置方式。第二,对新征服的六国缺少抱团造反的预判,既没有按区域配置野战军,也没有在核心枢纽驻扎由老秦军组成的精锐军团。第三,中原地区没有组建战略预备队,当内地发生大规模叛乱时,既不能成建制出兵压制也不能有节奏的抵抗为关中争取兵力集结的时间。
第四,关中没有一支直接掌控在皇帝和中央手中的,数量足够庞大,能够迅速投放的首都卫戍部队,仅有的几万老秦军,极度分散在多个地区。这四个特点,充分表明了秦对统一后内部稳定的充分自信,然后被打脸。秦始皇自称皇帝的时候,才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另外,秦军军事失败,是技术装备不如对手吗?肯定不是,因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就收天下之兵铸铜人十二,陈涉起义之初只能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后期起义军可以通过占领地方州城打开武库获得武器,但武器的来源和质量也显然不能与制式精良装备的中央秦军相比(骊山刑徒军也是从秦中央下发的武器)。秦朝的灭亡,很大的程度就是人亡政熄。秦朝可以同亚历山大的马其顿帝国进行比较。两者都是一个帝国缔造者死后,国家就人死地崩。秦始皇建立的帝国虽然在15年内被败家子给灭亡了。但是他是华夏文明,乃至东方文明的制度确立者。
新王朝建立之初,首要任务是休养生息,例如汉朝和当代;而没有做到这一点的秦朝和隋朝,老百姓脱离战争阴影,却还得修长城,严刑峻法,六国老百姓哪见过这阵仗,不反才怪。秦始皇思维太超前,超越了整个时代,焚书坑儒,书同文车同轨,士绅阶层看不懂,认为是压迫,所以秦朝失去了民心。而且胡亥不接地气,不了解民间疾苦,被赵高蒙蔽。在考察秦国灭亡的时候,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陈胜吴广起义的时候。陈胜居然自称是没有死去的扶苏。即秦始皇的儿子。由此可见,如果秦始皇没死去,胡亥但凡不那么傻,秦国还是能坚持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