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一般的教科书概括秦朝灭亡的原因无非是滥用民力导致陈胜领导的戍卒在大泽乡的那一身揭竿而起,导致六国流亡在各地的贵族纷纷用自己的影响力割地称王。特别是陈胜手下靠一张嘴混饭吃的算命先生周章率领的几十万由各地混子组成的军队,到达戏水边上的时候,对还在咸阳城内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的秦二世胡亥有极大的心理冲击力。虽然启用的章邯一度有了翻盘的希望,但是众所周知的巨鹿之战把秦王朝的希望变为泡影。那么除了这些原因,还有别的导致秦王朝灭亡的因素吗。
一:巨鹿之战,九原精锐的覆灭
当然从大局观上来说,巨鹿之战的确是敲响秦王朝覆灭丧钟的一场战争。在章邯位于戏水边大破周章的军队之后,秦军一度跌落到谷底的士气有了质的提高。章邯的带领下,秦军扑灭了大部分六国贵族后代领导的军队,不少六国后代组成的名将比如项燕之流也在秦军的打击之下兵败生死。
这时候双方的士气和局势已经有了根本上的变化,也就是这个细节,章邯错误的判断被他已经打垮的诸侯国的军队已经难成气候,笔者认为,正是这个章邯盲目的迷之自信,认为不用追穷寇的想法让他成为了秦王朝的掘墓人,因为被打垮的军队里,有个叫项羽的人横空出世。在接下来似乎秦军顺势在剩下诸侯国残余势力作壁上观平推赵国,大家沉浸在似乎马上打胜仗完事,回国开香槟庆祝的大好局面中,秦二世胡亥也因为这局面而兴奋异常。
在他的指示下,秦军里面的精锐之一的王离边防九原军也离开边塞南下准备合围诸侯们的军队。面对这种情况,项羽受楚怀王的指派,杀掉了带领军队的上将军宋义,在破釜沉舟之后,气势汹汹的楚军来到了巨鹿战场上。因为王离和章邯的级别在两个人的眼里是同等的,再加上王离自认为从祖父开始,我王家世世代代都是大秦的功勋,凭什么听你哪来的一时间扶摇直上的章邯的调遣。所以秦军领军的两个将军居然在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战役上因为个人的分歧而置国家安危于不顾。
对比诸侯们的龟缩不前,霸王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因为章邯的袖手旁观,楚军围攻下的王离军粮道很快就断了,秦王朝最后底牌之一的九原军崩溃,这只光荣的军队,自从帮着先皇嬴政去塞外驱逐匈奴开始,到现在,终于把自己掩埋进了历史的尘埃之中。
二:秦军的南下促进中国的交流
随着王离军的覆灭,章邯因为害怕和怨恨赵高,于是投降项羽,历史上比较血腥的新安杀降葬送了秦军的另一只精锐囚徒军,后续大家也知道子婴当了几十天的秦王投降,后被项羽屠杀,秦朝灭亡。但是秦朝在当时中国闭塞的南方还有一只穿山越岭的军队,可能当时他们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的国家已经灭亡了。
在古代闭塞的信息孤岛,这种情况时常发生。比如前秦派遣吕光经营西域直到前秦灭亡都没回来,唐朝多年以后才知道还有安西四镇坚守着孤城。在秦朝统一中国之后,因为所谓亡秦者胡的传说,嬴政派出蒙恬带领部队北上攻打匈奴,并且修筑了长城。不得不说,秦朝排除过于消耗民力的客观因素,真的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大手笔频出的朝代。与蒙恬相呼应的是秦朝还能派出大军去当时闭塞的南方征伐百越。带兵出征的赵佗在秦朝灭亡以后又成就了另外的一段传奇,那就是建立一度和西汉王朝分庭抗礼的南越。
当时接到命令的赵佗出发了,也是和打击匈奴而修筑的长城一般,因为客观的地理要素特别是逶迤的五岭,给当时的秦军行军给了极大的麻烦。另外,在当时还相对蒙昧的百越地区,因为没有王化和教导民俗民风的关系,当地原生的土著在民风和战斗力上面都是相当的野蛮和强悍的。于是秦军在南下征伐的时候,客观的扩大并且奠定了现在一部分中国现有版图的基础。并且在当时的社会中,秦朝一已经在四海一统进入了封建社会,而当时很多的南方还是处于相对蒙昧的部落制度的社会运行格式,秦军在征伐之后位于南方设置了闽中郡,桂林郡,象郡等郡,把当时相对落后的南方也归束于秦王朝中央政权的教化当中。这就促进了百越地区的文化的启蒙和发芽。
并且因为秦军在部队开伐的过程中,大庾岭等五岭阻碍了秦军的进军路线,于是秦军在攻伐的过程中在五岭的崇山峻岭之间开山而做路。因为长期和南越的部族交战,于是秦军的攻击线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虽然秦国在开国之初就统一的划分了各种物品的尺度,并且修筑了能通达全国各地的驰道。但是在当时的社会,哪怕有这么一个高速公路的模型,真要大规模往蛮荒地带运送粮食也是一个极大考验国家物资供应链调配的问题。
于是和后世开凿京杭大运河之后所使用的功能一样,古人也想到了水路这么一条相当便利的方法,于是和长城齐名的灵渠就此诞生在那些个可能除了首领赵佗其余都化为尘归尘土归土的秦军将士们的手里。笔者认为,灵渠的开凿,把独立的长江和珠江水系给连接起来,为当时闭塞的中国有了一条文化交流的大动脉,极大地促进了南北方之间货物,风俗,文明的交流,在保持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原则上,使得民族的凝聚力更进一步加深。
秦皇挟录图,见其传曰:‘亡秦者胡也。’因发卒五十万,使蒙公、杨翁子将筑修城,西属流沙,北击辽水,东结朝鲜,中国内郡挽车而饷之。又利越之犀角象齿、翡翠珠玑,乃使尉屠雎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之岭,一军守九疑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三年不解甲弛弩,使监禄无以转饷,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与越人战,杀西呕君译吁宋;而越人皆入丛薄中,与禽兽处,莫肯为秦虏,相置桀骏以为将,而夜攻秦人,大破之,杀尉屠雎,伏尸流血数十万,乃发适戍以备之
三:没有等到的南征军
在秦朝其余两只大军都覆灭于项羽杰出的军事能力的时候,在百越地区还保持相当完好的南征军团为什么就在南方作壁上观,眼看着自己王朝的灭亡呢。笔者觉得,虽然秦朝时期已经打通了五岭,但是,相对的陕西和两广的距离还是处于天堑的状态,好比后世蜀汉丢荆州,刘备来不及救援关羽,很多的事情不能只拍个脑袋就决定下来。
在当时信息闭塞的年代,等赵佗等人就算接到秦廷的告急文书的时候,能赶到说不定正好可以看见刘邦在关中称王。其次,因为闭塞的两广,在平定了百越之后,不少秦朝的军人就此在当地安家落户了,远离你死我活的秦末农民起义,安乐窝里面的时间待久了,谁愿意管天下到底是姓嬴姓刘还是姓项。
始皇帝平岭南,佗乃副将。公元前208年,天下大乱,郡尉临终将郡务托付于佗。越明年,佗尽杀秦朝官吏,又夺取象及桂林二郡,将原四县地扩为千里之邦。公元前204年,佗于越汉两族拥戴之下称帝,定都广州。西汉初年,南越臣服,对内仍称帝号,仅每年遣使供奉而已。吕后临朝,汉越交恶,佗复旧称。一时间闽越等先后来附,南越领地扩张至顶峰。武帝重视民族关系,顺从越习,任用越人吕嘉为相,相继启用大批越人为各级官吏,一时间跨族通婚者数不胜数。佗尝分封异族诸侯为王,司马迁所言之趾西王即是。
再者,秦国的南征军团里面,并非秦军最倚为肱股的比如长城军团,那是由蒙氏经过多年的经营,成为亲军般可以任意赴汤蹈火的军队,而南征军团,因为百越地区的地理复杂程度,在行军的过程中,不可能靠军队自己前进的,号称几十万的南征军团,势必带了很多的工匠,伙夫等后备人员,百越初定,在人员的龙鱼混杂之中能管理好自己手底下一亩三分地就算不错了,对比后世三国邓艾钟会在平定蜀国以后马上祸起萧墙火并,秦朝的军队还是基本以任嚣和赵佗为军主的,当然在假设秦朝有先见之明,提前召回一部分南征大军和刘项二人来个鱼死网破,那么有这只生力军的秦朝,卷土重来还是未可知的。因此,刘项二人也可以说是意外地摘得了秦军主力不全的桃子。
参考文献:
《史记秦始皇本纪》《淮南子人间篇》《赵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