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不许王爷无故进京,清朝不许王爷无故离京,哪种政策更高明?
创始人
2024-11-05 12:42:54
0

原标题:明朝不许王爷无故进京,清朝不许王爷无故离京,哪种政策更高明?

自古以来,各朝各代对于藩王的政策都是各不相同,有的朝代采用分封制,让藩王镇守一方,有的朝代将藩王留在京中,让他们活在皇帝的看管之下。

在中国历史上最后两个封建王朝,就是各自采用这两个方法。明朝采用分封制,严令王爷无故不得进京;清朝就将藩王就在京城,无故不得离京。那么这两种政策到底哪种更高明?

说实话,这并不好完全评价,这需要根据时代的现状来评说。

其实纵观整个历史,你可以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特点。秦朝吸取周朝分封的教训,只使用郡县。汉初认为光郡县不行,因此分封和郡县同时进行,结果爆发七国之乱。如果不是汉武帝使用推恩令,恐怕汉朝会一直存在藩王的霍乱。

不过也正是推恩令,造成后来汉室宗亲势力衰微。因此,在晋朝终结三国后,再一次实行分封,结果又出现一次八王之乱。直接导致国家的灭亡。

因此,在唐朝时期,对于藩王的权力是严格控制,尤其是在唐玄宗时期,完全将藩王看管起来。边境全部都是由藩镇将领自己掌控,这就造成了安史之乱。一直到唐朝灭亡,藩镇之祸都是一直存在。

宋太祖在终结五代十国的混乱后,吸取藩镇之乱的教训,重文轻武,同时宋朝的王爷也是虚封,基本延续唐玄宗时期对藩王的政策。正是如此,在北宋灭亡后,除了在外的赵构,宗室基本被一锅端。

明太祖建立大明后,再次回到汉朝的藩王制度,将子嗣实行分封。而在建文帝即位后,因为害怕出现汉朝和晋朝的藩王之乱,因此着手削藩。结果,燕王朱棣发起靖难之役,推翻建文帝,自己做皇帝,成为历史上唯一一位从藩王成为皇帝的人。朱棣成为皇帝后,自然也是担心以后再次出现类似的事情,因此将藩王的权力全部削弱。藩王因为没事做,自然就只能造人,最后明朝因为宗室制度,财政负担不起,最终灭亡。

清朝建立以后,吸取明朝分封教训,学着宋朝的宗室制度,将王爷圈养起来,并且严格防范将领做大,因此在清朝时期内部基本没出大乱子。

很明显,各朝各代所制定的政策,往往是总结前朝灭亡原因来进行修改的,这就仿佛形成一个圈,因此说不好两个政策哪一个更加高明。

不过,分封制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在王朝末年的时候,在外的藩王如果能力不俗,不说复兴国家,至少能够延续国祚,比如汉光武帝重建大汉,司马睿延续晋朝,刚好在外的赵构延续宋朝,朱由崧延续明朝。

因此,圈养王爷的好处在于能完全遏制藩王作乱的可能,但是坏处在王朝末年容易被一锅端,直接造成国家灭亡。分封制的好处一方面就是王朝末年,容易让国祚延续;另一方面即便真的爆发藩王作乱,皇位也都是同姓之人。坏处就是发生一次藩王之乱,容易让国家变得支离破碎,让外族有入侵的可能。

所以说,这两个政策得看时期,没办法直接说哪个政策好与不好。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宋... 中华文明的历史绵延五千年,关于帝王继承的制度自古以来便备受关注。从尧、舜、禹时期的禅让制到后来的继承...
原创 如... 元朝末年,由于腐败的官员和元朝统治者的暴政等种种原因,国家陷入了深深的动荡,民众疾苦,四处爆发起义。...
原创 秦... 赵姬,是一个深受时代牵连的可怜女子。她出生在赵国的邯郸,原本是舞姬,也曾是商贾吕不韦的姬妾,而她的命...
原创 他... 曹魏的军职体制大体延续了汉朝的制度。最高职务是大将军(总司令),紧随其后的是骠骑将军(副总司令),然...
原创 在...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一句历史定律道出了一个永恒的规律。而三国时代,正是这一历史潮流中...
原创 为... 这真是一件极具趣味的事情,竟然在元素周期表里看到了与老朱家族成员名字相撞的情况,而且这并非巧合,而是...
原创 唐... 我们深入历史的长河,只为揭示与众不同的真相。提起《隋唐演义》,这本书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正是由于这部小...
原创 李... 在中国两千五百年的历史中,总共出现了超过400位皇帝,其中约有200位皇帝的生老病死可以追溯到详细的...
原创 李... 历史上,李建成在玄武门的败北,成为了后世不断探讨和唏嘘的谜团。作为唐高祖李渊的嫡长子,李建成名正言顺...
原创 刘... 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都知道,三国时期涌现了许多英勇的将领,刘备、张飞、关羽等人是其中最为人熟知的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