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文物文博界都在追思缅怀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严文明先生,4月19日,中国考古界怀着沉痛心情送别严文明先生。就在这几天前,我通过手机微信得知先生去世,当时心中就涌起无尽的哀思与怀念。
严文明先生是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科体系的创建者,中国考古学科发展的引领者,为中国乃至世界的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思绪之中,也不由得想起先生与惠州罗浮山的一段往事,随即在朋友圈推送一条题为“广东考古专家李岩回忆恩师严文明”并写下:先生千古!灿若明星永悬天际,重瓣花朵飘香学林。怀念与和蔼可亲的严文明先生在惠州罗浮山情景。
2016年11月6日,严文明先生应邀到广东参加中国第六届环境考古学大会,当天下午,我接到时任广东省博物馆馆长魏峻先生电话,告知严文明先生来广东了,参加完会议后有兴趣想去罗浮山走走,我不加思索满口答应,这是难得的一次机会,自己在基层搞博物馆专业工作,难免也会涉及考古,因此有多次看到严老文章论著,久闻大名,心中窃喜,以是我马上放下手头工作,赶紧安排行程。
11月7日上午十点多,严先生与夫人及广东省考古界有关人员到访惠州罗浮山,此时先生已85岁高龄,我们已在罗浮山等候,罗浮山工作人员得知是北京来的考古学家,接待也很高兴。第一次见到先生,就感觉到非常和蔼可亲。在罗浮山,严文明先生参观了冲虚古观、葛洪洗药池、稚川丹灶、青蒿治虐之源碑、葛洪博物馆及部分罗浮山摩崖石刻等。
当我们走在为纪念葛洪在罗浮山所做出的突出贡献而筑碑为证的青蒿治虐之源碑前,先生驻足仰视沉思了很久,也为之感动。了解到罗浮山上有3000多种植物,其中药用植物就有1200多种,是名副其实的百草药库时,即时跟我们交流,说立碑如同考古发现,尊重先人的丰功伟绩,以后也是见证历史的时刻。这是罗浮山的宝藏,同时也认为葛洪就是被罗浮仙山得天独厚的中药资源和自然环境吸引,隐居山上,采集罗浮山药材,苦练丹药。这在一千多年后,罗浮山上也专门开辟一块高地种植青蒿,建立青蒿园,供游客参观、学习。先生还提到了当年北京大学教学历程,不时鼓励我们要努力学习,钻研专业知识,提高本领。
稍事休息后,先生一行又前往葛洪博物馆参观,在馆内,我们认真听了讲解员介绍东晋名士葛洪曾在《肘后备急方》中记载了如何用植物青蒿绞取液治疗疟疾的方法,到70年代,中国中医科学院屠呦呦教授受此启发,并从中提取出了青蒿素,治愈了全世界无数疟疾患者并获得了诺贝尔奖,更被称为20世纪的代表性科学伟人之一。在参观过程中,先生对我们以葛洪文化、罗浮山中医药文化为基础,又用动画、VR、4D电影等声光电技术手段以及众多历史文物来展示葛洪夫妇生平事迹、著作、医学贡献的做法表示十分认可,在休息室,先生对惠州筹建葛洪博物馆大为赞赏,说博物馆在为大众直观科普中医文化知识,充分展示出葛洪在道教及中医药文化中是不可多得的。
先生此行对惠州罗浮山印象深刻,一直跟我们说罗浮山非常好,有那么好的资源条件,特别葛洪遗迹,可充分利用,也特别感谢我们陪同。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写到此,已是凌晨一点了,我想,我们要带着对严先生的思念,更加努力,接受不同的际遇和挑战,勇敢面对未来的生活。因为,无论你在哪个工作岗位,从事什么工作?今后都将是你人生中一段宝贵的经历。最后,也与大家一起回忆,让我们记起先生曾经说过得一段话:知识面要宽,要善于思考。要有雄心壮志,通过一代代学者的努力,把中国考古学推向世界考古学的前列。年轻的朋友们,努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