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初中期,许多曾经的老将再次走回工作岗位,接到了新的任职安排。一部分老将陆续被调任为军科院的政委,另一些则被外派到军区担任第一政委,展现出军队人事调整的动态与灵活性。
1973年,廖汉生在京西宾馆等待工作安排,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忧虑。这时,老战友宋时轮意外找到了他,关心他的处境。在了解到廖汉生的困惑后,宋时轮热情地邀请他到军科院担任政委。当时,宋时轮刚刚被任命为院长,而第一政委是粟裕,第二政委则是王树声。因为两位政委都面临着其他职责的挑战,军科院急需一位能够专注于政治工作的政委。廖汉生听后,对这个机会非常认真。他曾任北京军区政委,再回去已经不再可能,要想在大军区找回相同的职务也不是易事。然而,他对工作的渴望促使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接受这一挑战,军科院作为一个大军级单位,正是个难得的机会。1975年,仅仅任职不到两年的廖汉生便被调任南京军区政委,当时南京军区设有第一、第二政委,而他则是第三个。到1977年军区干部调整时,他升任为第一政委,直到1980年被调往沈阳军区继续担任第一政委。
继廖汉生之后,原总政副主任刘志坚接任军科院的第二政委。然而,他在这一职务上仅仅待了五个月,就被调往昆明军区担任政委。在昆明军区,刘志坚作为政委负责具体工作,并且这个军区也有其第一政委的设置。在1979年,他便升为第一政委,并一直担任到1982年。
刘志坚离职后,肖华接任了军科院的第二政委。肖华此前担任军委副秘书长和总政部主任,属于军队里的核心层人员。然而,如今重回一线工作,恢复他原来的职务已不可能,因为那里的位置早已被人占据。肖华任命为第二政委,第一政委依旧是粟裕。军科院中的许多重要工作由他与宋时轮共同负责,而粟裕则专注于军委事务。1977年,上级决定将肖华调往兰州军区担任第二政委,原因被解释为为了帮助第一政委冼恒汉分担压力。然而,仅过了3个月,冼恒汉便被免职,肖华随即顺利晋升为第一政委,并在兰州军区开展了一系列的调查与批评工作,直到1983年,他与韩先楚、杜义德等人形成了强有力的搭档。
自1957年军科院成立以来,这里便被誉为“藏龙卧虎”之地,领导班子中叶帅担任院长和政委,副院长包括粟裕和王树声,以及一众元帅、大将与上将如宋时轮、钟期光、王新亭、彭绍辉、杨至成等。在五六十年代中,军科院的人事配置堪称其他单位无法比拟的高。
即使到了七十年代,粟裕和王树声依旧担任第一、第二政委,宋时轮则位高权重地担任院长,这种高层配置在总参、总政等其他单位也难以找到类似的情形。这种独特的配置延续到了八十年代,随着粟裕的去世以及宋时轮逐渐退居二线,这一切也渐渐成为了历史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