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3年,刘备因病去世,终老于永安的白帝城。刘备的死讯传来时,太子刘禅即继承了皇位。然而,在刘备去世之前,蜀汉在夷陵之战中遭遇了陆逊的重创,导致了许多精锐部队的损失,这无疑为益州各地的叛乱势力提供了可乘之机。于是,在刘备去世前后,益州的豪强如雍闓策划了叛乱,联合牂柯郡太守朱褒、越嶲郡的领袖高定以及孟获等人,纷纷起义。他们杀死了益州郡太守正昂、越嶲郡守将焦璜、牂柯郡从事常颀,导致了蜀汉多个地区的叛乱。这一系列动荡让人不禁疑问,为什么诸葛亮直到公元225年才动手平定这些叛乱呢?
一、
具体来说,诸葛亮南征,又称南中平定战,发生在公元225年。这场战役是为了平定益州南中地区的叛乱,诸葛亮亲自率领大军南下,既打击了叛军头目,又成功收服了孟获等部落,建立了有利的局面,为未来的北伐打下了坚实基础。笔者认为,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并未立刻出兵,而是受到一位蜀汉大臣的持续劝阻,这个人就是王连。许多三国爱好者或许对王连并不熟悉,但他在蜀汉历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王连,原为南阳人,东汉末年,由于战乱,王连来到了益州,开始辅佐刘璋。在公元211年,刘备应刘璋之邀率兵进入益州,一年后爆发了益州之战。公元214年,刘备成功夺取益州,王连便成为刘备的重要谋士。刘备去世后,刘禅即位,王连被晋升为屯骑校尉,并兼任丞相长史,封平阳亭侯。作为丞相长史,他在蜀汉政府中担负着重要职责,协助诸葛亮处理政务。叛乱爆发后,诸葛亮本欲亲征,但王连在此时冒着得罪上司的风险,强烈劝谏诸葛亮暂时不要出兵。在王连看来,刘禅刚刚继位,而蜀汉的国力因夷陵之战的失败已大幅受损,此时蜀汉需要诸葛亮稳住政权,如果他亲自出征南中,将可能使蜀汉陷入更大的危机。
二、
尽管王连的劝阻颇有道理,但诸葛亮最终决定亲自南征。然而,王连的反复劝阻使得这一计划推迟了两年之久。正是因为这两年的延期,蜀汉得以恢复一些元气。两年后,诸葛亮终于带领大军南征,最终取得了大胜。班师回朝后,诸葛亮特意上表刘禅,建议为王连的儿子王山继承爵位,表彰王连的功绩。王山后来成为蜀汉江阳郡的太守。除此之外,王连在任职司盐校尉期间,负责蜀汉盐铁的经营,积累了大量财富,这为蜀汉财政注入了新的活力。他还大力选拔并提拔了许多人才,诸如吕乂、杜祺、刘干等人,后来都成为了蜀汉的重要官员,充分体现了他卓越的识人用人能力。
三、
除了王连的劝谏,诸葛亮迟迟没有出兵,还与当时三国的整体形势息息相关。首先,夷陵之战的失败使得蜀汉与东吴的关系紧张,甚至导致了蜀吴联盟的破裂。刘备败退白帝城后,东吴曾有借机攻占益州的打算,这使得蜀汉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外部压力。同时,曹魏虽然没有直接发起大规模进攻,但孟达投降曹魏后,与夏侯尚、徐晃等人一同攻占了蜀汉原有的上庸等郡,这使得蜀汉在北方的局势更为复杂。因此,诸葛亮在刘备去世后的短期内,无法轻举妄动。
在刘禅继位后,诸葛亮立刻派遣邓芝前往东吴,与孙权重新恢复了联盟关系。这一举措显然是出于对曹魏持续对东吴的军事压力的考虑,孙权的同意使得蜀吴关系重新稳固。稳固了与东吴的关系后,蜀汉也可以专心防御曹魏,减轻了外部威胁,为内部恢复提供了时间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