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历史进入了三家分晋后的七雄争霸阶段。最初,秦国并不如人意,甚至一度陷入衰退,连河西之地都被魏国夺走。直到秦孝公执政时,他任用了商鞅进行变法,使得秦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得到了极大提升,逐步崭露头角,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成功灭掉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秦朝。
战国时期,秦军以勇猛著称,确实战功卓越,但这并不意味着秦军所向披靡。在对外战争中,秦军也遭遇了不少失败。尤其是以下六位将领,他们在与秦军的对决中,堪称是强敌中的强敌。
一、匡章(齐国)
匡章(生卒年不详),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名将,号称章子或匡子。他的军事生涯起步于魏国,早年曾是孟子的学生。齐威王在位时,匡章成为齐军的重要将领,并在桑丘之战中带领齐军成功击退了秦国的进攻。此战后,秦惠文王非常焦虑,连忙派遣陈轸以“西藩之臣”的身份,前往齐国向齐威王谢罪。公元前298年,匡章率齐、魏、韩三国联军(后来赵、宋两国也加入)攻破了秦国的函谷关,迫使秦昭襄王请求和谈。
二、赵奢(赵国)
赵奢(生卒年不详),赵国的名将,活跃于赵武灵王、赵惠文王及赵孝成王时期。公元前270年,秦国进攻赵国,围困了赵国的重镇阏与(今山西和顺)。在众多将领主张放弃阏与的情况下,赵奢力排众议,主张坚决救援。凭借着巧妙的战略,赵奢成功地打败了原本看似无法取胜的秦军。阏与之战后,秦国将进攻的焦点暂时转移到了其他诸侯国身上。
三、李牧(赵国)
李牧(?~前229年),赵国柏仁(今河北省隆尧县)人,是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的“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李牧的军事生涯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最初,他在赵国北部边境与匈奴作战;后来,他则主要负责抵御秦国。在宜安之战中,李牧大破秦军,赢得了武安君的封号。李牧一度被誉为“李牧死,赵国亡”,他是赵国末期支撑局面的最后一位名将。然而,公元前229年,赵王迁中了秦国的离间计,听信谗言将李牧剥夺兵权,最终李牧被杀害。
四、吴起(魏国)
吴起最初学习儒家学说,但后弃儒学从军。早期,他曾在鲁国指挥军队,成功击败齐国。后他进入魏国,得到了魏文侯的重用,屡次击败秦军,并占领了河西地区。作为西河郡的首任郡守,他还进行兵制改革,创建了魏武卒。吴起的军功卓著,指挥魏军与诸侯交战76次,获得了64场胜利。正因为吴起的存在,秦国在战国初期长时间受到魏国的压制。
五、庞涓(魏国)
庞涓是魏国的一位将领,他的名字大多数人都会与孙膑联系在一起,尤其是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中,他两度败于孙膑,导致自己丧命,魏国也因此走向衰退。但在此之前,庞涓却曾带领魏军击败了秦国。在秦献公在位时,由于魏国主力调往中原,秦国发动了第三次河西之战。虽然秦军在石门之战和少梁之战中连胜,但庞涓亲自率领魏武卒主力赶到后,秦军最终惨败,甚至不得不将都城迁回泾阳。秦献公去世后,秦孝公即位,趁着魏国在桂陵之战中的失败,发动了第四次河西之战。这场战斗几乎与上次一模一样,庞涓再次率主力出征,大败秦军,迫使秦孝公退还魏国的领土。
六、信陵君(魏国)
魏无忌(?-前243年),即信陵君,是魏国的王子,生于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魏安釐王的弟弟。信陵君号召门下士族,养食客三千。公元前257年,秦国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几乎无法抵挡,遂向魏国求援。魏安釐王便派遣将军晋鄙前去援赵,途中却因种种原因未能按时进军。
这些将领的战功和战略智慧,至今仍被后人铭记,他们不仅改变了战国的局势,也让秦国在许多战争中付出了惨痛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