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演义》中,徐晃的出场可谓极为震撼,堪称猛将的代表之一。他一出场便迅速斩杀李乐和崔勇,接着与许褚对战,刀光剑影之间激烈交锋了四五十合,最终不分胜负。曹操看到后,暗自惊叹,认为这个将领非凡。然而,徐晃的出场光彩照人,但后来的表现却有所下滑,武力的发挥也显得时好时坏,缺乏稳定性。
徐晃的表现就像是一只高开低走的股票,初期的武力值令人惊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出现了波动。最令人意外的失败,是他在与颜良的对决中,被击败。虽然这场战斗在《演义》里被描绘得十分精彩,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颜良并不是一位名将,他的武力并没有特别出众的表现。历史上,颜良几乎没有显赫的战绩,在三国时期的武将排名中,他的位置是非常靠后,甚至排不上前十。可是,在《演义》中,颜良却突然成为顶级猛将,并在白马之战中,仅用了二十回合便击败了徐晃,这显然是作者刻意安排的戏剧化情节。 那么,为什么作者偏偏让徐晃来为关羽的英勇做垫背,而不让其他更弱的武将承担这个角色呢?有一个可能的解释是,若许褚这样的猛将败给颜良,实在太不合情理;但如果让一些名不见经传的武将,如吕虔、李典等人输给颜良,既不能突出颜良的勇武,也无法为关羽的后续表现作铺垫。所以,作者选中了徐晃这个位置,既能够彰显颜良的勇气,又不会让读者觉得荒诞无理。徐晃在曹营中本就名声显赫,既有足够的实力,又能够让关羽的胜利显得更加辉煌。 然而,这种安排也导致了徐晃形象的贬低。他本是五子良将之一,智勇双全、进退有度,曹操也对他赞誉有加,可在《演义》里,却被描绘成了一个在面对颜良时毫无还手之力的武将。这种处理显然是过度简化了徐晃的真实实力,让他失去了应有的光彩。这种刻意贬低的描写,显得有些遗憾。事实上,徐晃在历史上是非常出色的武将,比蜀汉的五虎将更具实力。五虎将的称号虽然在戏剧作品中广为流传,但实际上在历史上并没有明确的五虎将的说法。按照职务来分,赵云虽然英勇,但职位较低,按理说不应列入五虎将行列。而真正的五子良将,才是更具权威性的存在。在曹操的麾下,徐晃的武力和智谋在五子良将中名列前茅,他既擅长作战,又能有效指挥军队,远非蜀汉的几位武将所能比拟。 对于蜀汉五虎来说,虽然他们在演义中被塑造成神勇的形象,但在实际战斗中,能够真正独当一面的只有关羽和张飞。马超虽然勇猛,但缺乏谋略;黄忠年纪较大,体力和精力有所衰退;赵云的职务限制了他的发挥。因此,蜀汉五虎的实际战斗力并不如演义中所表现的那样强大。 而关羽的实际武力,若不是演义中过度渲染,实际上不会超过五子良将中的任何一位。特别是面对徐晃这样的武将,关羽是否能够轻松取胜,还很难说。关羽虽然在演义中以斩颜良而扬名,但这并不代表他比徐晃强。若关羽真投降曹操,他在曹营中的地位未必能超越徐晃。关羽之所以坚决不降曹操,除了忠诚和兄弟情谊的原因外,最重要的原因还是他清楚自己在曹营中的地位和能力,远不如那些真正的顶尖猛将。 总的来说,蜀汉五虎的形象大多是演义中的夸张产物,真正值得称道的还是像徐晃这样实实在在的猛将。徐晃的能力无论是在曹营还是在蜀汉,都足以与五虎将相比。对于他来说,真正值得讨论的,不是他在演义中被过度贬低的表现,而是他历史上作为五子良将之一的真正价值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