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天灾频繁,曾统治中原大地数百年的王朝终于走向了衰亡。在这个动荡的时期,天灾与人祸不断发生,百姓民不聊生,整个国家一片混乱。
正如俗话所说,乱世出英雄。东汉末年的这段历史,正是无数英雄豪杰纷纷登场,他们胸怀大志,渴望在这乱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个时代不仅涌现出了我们熟知的曹操、刘备、孙权等人,还有像袁绍、袁术、公孙瓒这样,在历史的尘埃中被遗忘的失败者。
许多人认为,袁绍和袁术失败的原因,是因为他们身边没有像诸葛亮、郭嘉那样的优秀谋士。然而,实际上,这些人并非没有人才。在袁术麾下,就曾藏匿着两位三国时期的奇才,他们在后来的历史中大放异彩,甚至差点让刘备丧命。
东汉末年的乱世刚开始时,曹操只是一个无名小卒,刘备还在家里贩卖席子做生意,至于孙策和孙权,他们的父亲孙坚那时还在袁术手下为官。那时候,天下几乎是由四世三公的袁绍和袁术兄弟所主宰。袁术一直觉得自己是汝南袁氏的嫡长子,而袁绍则是庶出,因此他认为自己比袁绍更高贵、更有权势。他性格刚愎自用,连袁绍都不放在眼里,更不用说其他人了。
这种性格在乱世中并不是一种优点,但袁术的命运似乎很幸运。尽管他是一个蠢材,能肆意闯进宫中烧杀抢掠,但凭借出身高贵、家族强大,他手下聚集了不少优秀的文臣武将,还掌控了一个富饶稳定的地盘,迅速成为东汉末年最有权势的军阀之一。
然而,袁术没有意识到,他的成功并非完全来自自身的才智,而是家族的庇护。他甚至觉得这一切都是他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得来的,完全忽视了家族和谋士的作用。这种认知可谓是荒唐至极,但袁术却沉浸在自我感觉良好的状态中,甚至认为自己是唯一能称霸天下的人,决定要早早称帝享受权力。
当时,虽然各方势力都在为“复兴汉室”而争斗,但大家都认可汉献帝才是唯一的合法皇帝。袁术想着自己先行称帝,无异于自寻死路。因此,他的谋士和武将们极力劝阻,想要打消他的这个想法,但袁术固执己见,始终不听劝告,最终他愚蠢地选择了称帝,导致了灾难性的失败。
如预料中的那样,袁术最终翻船,手下的谋士和将领们都纷纷离开了他。像郭嘉、刘晔、周瑜、孙策等人,早早就离开了袁术,转投到其他更有潜力的主公手下。而其中有两位,可以说是三国时期的奇才——刘晔和周瑜。
刘晔,东汉刘家宗室的子弟,对天下局势有着清晰的认识。他早早就看出了汉朝已经腐烂,毫无挽救的希望,不愿为这个没落的王朝陪葬,决定另谋生路,寻找可以立功的机会。最初,刘晔投靠了袁术,但他很快发现袁术智力有限,无法容忍这种局面,于是他迅速离开,投奔了曹操。
曹操远比袁术聪明许多,刘晔非常满意,于是他决定扎根在曹魏阵营,为曹操出谋划策,立下赫赫战功。随着时间推移,曹操的势力越来越强大,刘晔也渐渐意识到刘备是个极具威胁的人,决定趁早将他除掉。在刘晔的多次建议下,刘备曾差点死在曹魏手里。
第一次是在曹操进军汉中的时候,刘备正在西川处理叛乱,刘晔劝曹操趁机攻打西川,并一举铲除刘备。然而曹操拒绝了这一提议,刘备因此逃过一劫。第二次是在曹操去世后,曹丕继位,刘晔再度劝曹丕出兵,联合东吴夹击刘备,彻底摧毁蜀汉。但曹丕同样没有采纳这个建议,结果刘备依旧活了下来。
虽然这两次刘晔的建议未被采纳,但后来的历史证明,他的判断是完全正确的,这足以显示刘晔在三国中是与郭嘉相媲美的奇才。
东吴方面,则有周瑜。周瑜起初也曾在袁术麾下效力,但他很快就发现袁术的决策让他无法忍受。此时,孙策已经起兵,周瑜决定投靠孙策,放弃袁术,和孙策一起白手起家。在孙策死后,周瑜继续辅佐孙策的弟弟孙权,为东吴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赫赫战功。
与刘晔类似,周瑜也看出了刘备的潜力,认为他是东吴未来的大敌,因此不惜一切代价要除掉他。周瑜曾试图通过孙策的妹妹孙尚香引诱刘备来到东吴,然后准备亲自动手除掉他。若刘备死了,东吴就不会再有后顾之忧。然而,孙权经过深思熟虑后,最终选择与刘备结盟,而不是与周瑜的计划同行。
尽管周瑜的计划失败了,但他并未放弃。后来,刘备夺取西川时,周瑜曾再次联络曹操,希望一举除掉刘备。但遗憾的是,周瑜此时已经精疲力竭,未能等到机会,就去世了,刘备因此再度逃过一劫。
三国时期的奇才层出不穷,但这些奇才最终都要为他们所效力的主公打下江山。像袁术这样的人,即使依靠家族的力量能暂时聚集这些才俊,却无法让他们心甘情愿地为他效力。因此,刘晔和周瑜虽然在袁术麾下平平无奇,但在他们真正认为值得支持的主公手下,却都能施展才华,成就一番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