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贝森特突然通知中国,感恩节前不签稀土协议,美国将对华发起报复
创始人
2025-11-20 00:01:35
0

2025年11月16日,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福克斯新闻上的发言一下子让中美之间关于稀土的谈判气氛变得紧张起来。她话里带有威胁,表示希望在感恩节前能和中国达成一份稀土供应协议,但如果中国“变卦”,美国将采取“报复措施”。 这话说得非常直接且强硬。然而问题在于,中国刚刚做出合作姿态,宣布暂停部分稀土出口管制,紧接着美国却抛出威胁,这听起来像是美国想借此为自己找个台阶下,而不是在进行正常的谈判。 当前的中美关系,可以说既复杂又简单。贝森特的言论却让人有些困惑:美国明明还得依赖中国的稀土资源,为什么突然放出如此强硬的言辞?难道美国真有底气,还是另有图谋?

如果把稀土看作全球科技和军工业的“粮食”,那么中国就是这个“饭锅”的主厨。美国即使不愿承认,也必须面对一个事实:在全球稀土供应链中,中国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 根据多家国际媒体的报道,美国每年几乎90%的稀土进口都来自中国,尤其是那些高附加值、应用于军工、新能源以及高科技产品的稀土,美国几乎没有独立的供应能力。 从特朗普政府开始,美国就一直在喊要“去中国化”,并试图与澳洲、非洲等国家合作,推动建立新的稀土产业链。但这些项目进展缓慢,一些还停滞在环保审批阶段,最关键的是,成本过高。如果想要将这些项目从实验室阶段推进到市场,可能需要五年、甚至十年的时间,眼下根本无法指望。

不仅如此,稀土的加工工艺需要高污染、高能耗,这也让美国很多地方的政府和环保组织反对这些项目的实施。因此,即使美国政府有意投资,真正能够落地的项目寥寥无几。

所以,贝森特即便口气强硬,心里也明白,美国在稀土领域的短板不可能在短期内解决。她的“报复”言论更像是为了给美国国内交代,而不是对中国施加压力。毕竟,真正的谈判桌上,更多的是利益交换,而非情绪宣泄。

贝森特这次的发言,似乎更多是出于预防心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从中美最近几次接触来看,稀土协议原本的走向是积极的。中国已经主动调整政策,暂停了一部分出口限制,释放了合作的信号。这在当前紧张的国际形势下,算是难得的缓和举动。

问题在于,美方内部并不统一。财政部、商务部、国防部和国会各自有不同的立场,无法形成合力。财政部希望稳定局势,推动合作;商务部则希望通过稀土问题对中国施加压力;国防部则把稀土视为战略资源,不愿轻易放弃;而国会方面,由于利益集团复杂,立场也是摇摆不定。

在这种背景下,外界看到的,是美国对中国发号施令,但内部却是协调困难、各自为政。所以,贝森特的这番话,更像是提前为谈判失败寻找借口。她提前释放信号,如果协议没有达成,就能说是中国“出尔反尔”;如果协议成功签署,她又可以宣称这是自己强硬的成果。这种做法在美国政坛并不罕见,像是为可能的失败做好准备。

回顾特朗普时任总统期间的类似做法也能看出端倪。当时他曾声称“稀土问题已经解决”,结果业内人士都表示困惑,根本不清楚“解决了什么”。这也反映出美国政府在稀土问题上的困境——一方面战略上想要脱钩,另一方面却离不开中国;政策上想统一口径,但执行层面却各行其是。 所以说,贝森特的发言与其说是外交策略,不如说是舆论操作。她的目标,是为可能的谈判失败提前“卸责”,将责任推给中国,同时保持自己的面子,稳定国内的压力。 现在回头看贝森特所谓的“报复选项”,其实是把压力转回自己身上。首先是关税,这是美国最常用的手段,但对稀土加税的效果极为有限。虽然对稀土产品加税,短期内中国企业可能会有压力,但美国本土的下游制造商将承受更大的压力。像特斯拉、通用电气、洛克希德·马丁等依赖高性能稀土材料的公司,成本一旦上涨,利润将大幅压缩,竞争力也会下降。 不仅如此,消费者也将受到影响。稀土加税会波及到新能源汽车、电风扇、电子产品以及军事装备等领域,最终还是美国民众来买单。如果美国试图“报复”中国,结果却是让自己经济受损,这样的操作显然是行不通的。 再看限制中国企业在美国的投资或业务,听起来这是一种“脱钩”策略,但执行起来的代价相当高。中国企业在美国的许多项目已经深度融入本地供应链,一旦断开,不仅美国企业会受到影响,甚至可能出现本土产业链的断层。 至于美国所说的寻找替代供应源的方向,如澳大利亚、非洲和加拿大等地,虽然资源储量可观,但这些地方普遍面临开发周期长、成本高、基础设施差等问题,要想形成稳定的供应链,绝非易事。

因此,美国嘴上说得强硬,但真正要实施时,选项有限,后果严重。贝森特所谓的“多重报复方案”,听起来像是兵来将挡,实则是纸上谈兵。 贝森特之所以如此强硬,更多的是受到国内政治压力的驱动,而非真正的战略需要。美国在稀土问题上并没有主动权,实际上仍然得依赖中国“点火开锅”。 她的发言看起来是对中国喊话,实际上是对美国选民和政界喊话,目的是稳定自己的政治阵脚,甩清责任。然而,这番操作也暴露了一个更深的问题:美国在关键矿产领域“去中国化”的难度远比预期要大。无论是高科技产业,还是绿色能源转型,只要还依赖稀土,美国就不得不面对这个现实。

真正要解决问题,美国需要的是内部政策协调,务实的对外合作,以及脚踏实地的产业投资,而不是靠空洞的硬话撑门面、依赖甩锅来脱责。稀土资源可不是靠嘴巴就能搬走的,也不是靠威胁就能稳住的市场。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关... 《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大多为人熟知,尤其是刘备、关羽和张飞的“桃园三结义”,这三人是三国时期的标志性人...
原创 孙... 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孙夫人被称作孙仁,而在戏曲《甘露寺》中,则被称为孙尚香。孙尚香这个名字,大...
原创 7... 今天我们要介绍的主人公是史良,一位民国时期杰出的法学家和律师,也是中国第一任司法部长。 史良出生...
中国字画在日本被当杂货卖,他用... 房雪霏:中日交流百年间的美术记忆——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刘建辉教授访谈记 近日,笔者来到座落在京都市...
市老干文联书法艺术委员会成立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11月19日讯(全媒体记者 田芳) 翰墨颂初心,桑榆谱新篇。长沙市老干部文学艺术联合...
原创 三... 一九八八年八月六日,时任八旗山八旗独立营团长的汪毅接到了一个重要的内部情报。情报显示,日军的一支运输...
原创 清... 一组清末上海老照片,拍摄时间时是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从照片上看,南京路像县城,外滩码头像渔港,万国建筑...
杨晨晨|这写真集也太奔放了! 杨晨晨最新写真集一曝光,网友集体惊呼:"这尺度也太会拿捏了吧!"镜头里的她或慵懒倚在丝绒沙发上,或赤...
原创 日...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最近挑战中国,却不敢对美国和俄罗斯做出同样的举动,这一现象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现...
吕文扬绘画大师风格独具 在当代画坛,吕文扬以“中西交融、古今对话”的独特风格独树一帜。这位深耕绘画四十余载的艺术家,始终秉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