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英雄辈出,而在许多人心中的排名里,赵云总是占据很靠前的位置。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三国演义》的塑造,加上民间说书、杂剧的传播,让赵云成为了一个几乎完美无缺的英雄形象。尤其是“长坂坡七进七出救阿斗”这一情节,更是让人觉得赵云英勇无双,不过这些其实都是后人虚构的故事。
真正的历史赵云和我们印象中的赵云存在差距,他确实形象正面,但实力并不像传说中那样夸张。有人甚至认为赵云相当于刘备的保镖,但这样说明显不公平。赵云不是许褚那种贴身护卫,他能带兵作战,只不过战绩一般。今天就来说说赵云真正意义上的成名之战——汉水之战。
赵云与刘备的相识
赵云出生在常山,这一点几乎人人皆知。公元191年,为了在战乱中寻求生路,他带着常山乡民前往投靠公孙瓒。从这一点来看,赵云在当地应该有些威望,可能还担任过某种小官。当时刘备也在河北受挫,同样投奔了老同学公孙瓒,于是两人便自然而然地认识了。
《云别传》中写道:赵云身高八尺,相貌英武,是郡里选出的优秀人物,他带着一队义从兵前往公孙瓒处效力。
在为公孙瓒效力期间,刘备曾奉命帮助田楷抵挡袁绍的进攻,而赵云就在这时成为了刘备的助手。后来赵云的哥哥去世,他必须回常山奔丧。刘备心里很清楚,赵云这一走大概不会再回来。之所以会这样想,或许是因为公孙瓒不太得人心,能力也一般,否则也不会败于袁绍。
公元200年,刘备在徐州大败,只好仓促投靠袁绍。巧合的是赵云此时就在邺城,两人因此重逢。虽然没有演义中那样的戏剧化情节,但两人确实惺惺相惜。重聚后不久,刘备便借机离开袁绍,辗转去了汝南,之后又到达荆州,而赵云这时也彻底追随了刘备。
汉水之战前的乱局
赵云参与汉水之战时,刘备已经顺利夺取西川。之前镇守荆州的诸葛亮、张飞、赵云也带兵与他会合,接下来刘备的目标就是汉中。但这时发生了一个突发事件:江东孙权见刘备吞下西川,便打起了荆州的主意,让吕蒙进攻荆州南部三郡。对刘备而言,这是赤裸裸的挑衅,于是派关羽反击自己也准备东进。
荆州对刘备意义重大,本来双方可能因此爆发大战,但刘备还是把心思放在汉中,因此这件事暂时被搁置了。同时曹操也派张郃进攻巴郡,却被张飞击败,于是刘备趁机继续向汉中推进。
曹操方面也早察觉到刘备的野心。他此前已经剿灭了张鲁,占领汉中,并让夏侯渊坐镇,但仍不放心,于是亲自驻扎长安。公元219年,刘备击败并斩杀夏侯渊,这下曹操才调动大军进入汉中,与刘备正式对峙。
汉水之战中的赵云
刘备虽然势力大增,但面对曹操仍然底气不足,所以进入汉中后采取了守势。这其实很容易让自己陷入被动。反观曹操,一开始气势十足,毕竟在此之前刘备一直是他的败将。
《三国志》中记载:曹操抵达后,刘备选择收拢军队坚守险要地势,始终不敢主动出战。
同年,黄忠受命截击曹军粮道,但途中可能出了状况,导致他没能按时返回。这让和他一起驻扎的赵云十分着急,于是亲自带着一支骑兵前往接应,却意外遇上了曹军部队。混战后赵云发现敌众我寡,只好带队撤回营寨。而黄忠究竟经历了什么,史书并无详细记载。
回到营中后,赵云使用了类似“空城计”的战术。他让士兵埋伏起来,诱使曹军深入。不同于诸葛亮演义中的空城计——那是虚张声势,赵云这里是真正埋伏好了兵力。曹军追到营寨后发现情况不对,怀疑有埋伏,想调头撤退。这时赵云下令弓箭齐发,曹军顿时大乱,惨败而逃。
赵云其人
汉水之战可以算是赵云真正意义上的成名之战。在此之前,他确实没有经历过太多硬仗。长坂坡时,他确实救出了阿斗和甘夫人,但远没有“七进七出”那样离奇。之后他参与平定西川,但当时除了成都以外几乎没有像样的抵抗,严颜投降后,赵云等人几乎一路畅通。
汉水之战后,形势随之逆转,曹操从主动变成被动,最终刘备彻底夺下汉中。当然,这和曹操自身的战略布局也有关。刘备为争汉中几乎耗尽西川力量,而曹操的统治相对稳定,还把汉中的五斗米教徒迁走了,因此刘备得到的汉中本就是空弱之地。
到了诸葛亮北伐时期,年迈的赵云仍再次出战。当时诸葛亮为了夺取西凉三郡,让赵云带兵吸引曹真主力。赵云这一战虽然失败,却成功完成了诱敌任务,而且充分体现了他作为将领应有的担当。作为诱饵几乎是必死之局,但赵云仍毫不犹豫接受了任务。
综上,赵云的能力虽不像传说中那般神勇,但也绝不是普通武将。他被后人喜爱,不是因为战功惊人,而是因其忠诚、沉稳、有担当的品格。他的“五虎上将”称号是后人附会,而“翎军将军”也只是刘备自创的杂号将军。但无论如何,赵云的人格魅力依旧让他成为三国历史上极具光彩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