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前206年,秦朝灭亡。这一年也被视为汉朝的元年。但很多人可能会感到困惑,因为秦灭亡后,刘邦虽然被楚义帝封为汉王(虽然实际上是项羽分封,但名义上仍然是楚义帝的封号),刘邦那时也不过是一个普通的诸侯王。随后,楚汉之间进行了四年的战争,直到西元前202年,刘邦才在众诸侯的支持下,称帝为皇,才算真正开始了汉朝的统治。
换句话说,刘邦称帝时,实际上已经是汉朝建立的第五年了。所以,许多人不理解:为什么刘邦作为汉王的五年时间,会被视为汉朝的一部分。 其实,这与中国传统的历史观念有关。 1. 事后原则 有一个成语叫做“盖棺论定”,意思是一个人或一件事,通常只有在其结束后,人们才能做出准确的评价。因为人和事物都在不断变化,只有在不再有变化的情况下,做出的评价才算可靠。 中国传统的历史观念中,常常采用这种“事后确定原则”。早在先秦时期,中国的历史就已经强调“正统性”这一概念。所谓“正统”,指的是天下共主只能有一个——“天无二日,民无二主”。例如,虽然周朝实行分封制度,表面上看是各个诸侯国拥有自主权,但实际上,周天子仍然是天下的共主。周朝的这种做法本质上是由于周天子无法直接治理一个大一统的帝国,因此才采取了分封制度,但诸侯依然要尊重周天子的权威。因此,周朝被视为一个王朝,而诸侯国则不具备王朝的性质。 一些文化程度较低的读者,曾经和我争论过,认为像卫国这样的小国也算是王朝。其实这些人根本不理解什么是天子,什么是诸侯。 同样,秦朝灭亡的那一年,之所以被看作是汉朝的开始,也是基于这种“事后确定原则”。而这种原则,在中国历史上经常被应用。 2. 具体例子 刘邦在楚汉之争中取得了胜利,最终成为天下的共主,并称帝为皇帝。所以,后来的史官根据这个历史事实,将楚汉相争的四年时间,也看作是汉朝的一部分。 在古代中国的历史记载中,通常是按照君王的年号来纪年的,即以正统君王的称号为标准。比如,汉武帝之前的纪年是按汉朝的年号来计算的。 在先秦时期,华夏历史中也曾经历过一个正统空缺的阶段:周朝的最后一位天子周赧王(有些读者误以为他是一个小诸侯)去世后,周朝宗室并没有选立新的天子,诸侯也没有主张重新立周天子,于是周朝在历史上悄无声息地覆灭了。在这段时间里,华夏没有新的天子。直到秦朝的崛起,秦始皇凭借强大的实力统一了天下,成为新的共主(天子)。因此,后来的历史书籍将周赧王去世到秦朝统一的这段时间,采用秦朝的纪年方式来记录,视为秦的正统时间。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北魏时期。在东晋南北朝时期,历史上认为西晋、东晋和南朝是正统的,但北魏并不被视为正统。北魏分裂后,形成了东魏和西魏,后来西魏被北周取代,而北周的后继者隋朝统一了天下,成为新的正统。因此,按照“事后确定原则”,隋朝建立之前的北魏、北周和西魏,都被视为正统王朝。 再举一个例子,唐朝的建立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