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只有理解魏延之死的真正原因,才能明白为什么诸葛亮坚决不采纳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 **子午谷奇谋** 在诸葛亮进行北伐的过程中,魏延曾提出过一项著名的战略,那就是子午谷奇谋。根据这一计划,魏延打算带领五千精兵通过子午谷,奇袭长安,给魏国军队一个措手不及的打击。 原文中,魏延上帐献策时说道:夏侯楙是膏粱子弟,懦弱无谋。我愿带五千精兵,从褒中出发,沿秦岭东行,经过子午谷后直扑北方,不到十日便可抵达长安。丞相可派大军从斜谷进攻,这样一来,咸阳以西便能一举收复。
魏延的这个计划一旦成功实施,蜀汉便能轻松占领曹魏的大量领土,增强自身的国力,北伐的成功概率也将大大增加。然而,让人意外的是,诸葛亮竟然拒绝了魏延的建议,选择了进攻陇右地区,最终因为错用马谡,导致街亭失守,第一次北伐宣告失败。 诸葛亮的固执使得原本大有希望的北伐计划彻底失败,很多人对他的决策感到疑惑。为什么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明明能带来巨大的胜利,诸葛亮却偏偏不答应呢?其中的原因其实与魏延的死因密切相关。 **魏延的死因**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之所以最终在临终时布局,决定诛杀魏延,背后有三个主要原因。 **一、诸葛亮对魏延的个人看法** 魏延刚投靠刘备时,诸葛亮便对他心生疑虑。虽然魏延曾两次主动投降刘备,并帮助关羽攻下长沙,赢得了大家的好感,但诸葛亮却对魏延的性格产生了不信任。他甚至说,魏延脑后有反骨,这番话让人惊讶。虽然刘备为此打圆场,保住了魏延的性命,但诸葛亮对魏延的看法一直没有改变。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失去了对魏延的约束。在北伐过程中,魏延不拘小节、个性张扬,而诸葛亮也常对他心生不满,甚至曾数次动过杀心。最著名的火烧上方谷事件,实际上是诸葛亮想借机除掉魏延,但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如愿。 总而言之,诸葛亮对魏延的个人看法一直不太好,也正因如此,当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谋时,诸葛亮坚决不答应。他不希望魏延变得过于强大,脱离自己的控制。 **二、诸葛亮与魏延在战略上的分歧** 诸葛亮与魏延对蜀汉北伐的战略目标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诸葛亮认为,蜀汉和曹魏的国力差距悬殊,要想成功北伐,就必须稳步推进,不断蚕食曹魏的地盘,逐渐增强自身的国力。而魏延则认为,正因为双方的差距过大,所以必须采取更加冒险的策略,才能一举击败曹魏。 这种战略上的分歧,使得两人无法达成共识。诸葛亮在临终时深知自己若去世,魏延可能会采取激进的奇袭策略,结果可能会导致蜀汉的惨败,甚至引发国家灭亡。因此,诸葛亮希望除掉魏延,以避免这种可能的灾难。而在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中,诸葛亮的拒绝正是因为他更倾向于稳步推进,攻占陇右,而不是像魏延那样采取险招。 **三、蜀汉人才的紧缺** 在刘备占领荆州、益州和汉中后,蜀汉曾一度人才济济,但经过荆州之败和夷陵之败,蜀汉的精英大幅减少。尤其是在街亭之战后,诸葛亮不得不启用原本被刘备看作不能重用的马谡,结果导致了蜀军的严重损失。 临终前,诸葛亮深知蜀汉面临的人才短缺问题,他担心自己死后,魏延会带领蜀军过于激进地进行北伐,最终被司马懿打败,进一步加剧蜀汉的困境。因此,诸葛亮决定采取行动,除去魏延。 对于子午谷奇谋,魏延虽然只要求五千精兵,但这些精兵无疑是蜀汉的重要资源。五千精兵虽然看似数量不多,但却是从大量士兵中选出的精锐,这一举动将极大削弱蜀军的战力。而且,子午谷地形复杂,若魏军设伏,蜀军很可能会遭遇致命打击。这是诸葛亮不能接受的局面,因为蜀汉本就人才匮乏,若这五千精兵折损殆尽,整个蜀军的战力将受到极大影响,甚至可能导致蜀汉的全军崩溃,根本无法再进行北伐。 **结语**总结来说,魏延之死的原因,其实揭示了诸葛亮不采纳子午谷奇谋的深层次原因。首先,诸葛亮对魏延的个人不信任;其次,二者在战略方向上存在巨大分歧;最后,蜀汉人才短缺,任何冒险的策略都可能带来不可承受的损失。因此,无论魏延如何提出建议,诸葛亮都无法同意,毕竟在那时,蜀汉已无法承受更大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