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聊聊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丞相——胡惟庸。很多人认为胡惟庸是冤枉的,认为朱元璋为了实现个人独裁,故意以谋反罪名抹黑胡惟庸,最终将他处死,并废除了丞相这一职务。
历史上丞相犯错被杀的事时有发生,直接处决丞相就好,为什么还要废除整个宰相制度呢? 从剑桥中国史到我们中学的历史课本,大家的理解基本相同。很多人认为,朱元璋之所以杀掉胡惟庸,是因为他害怕丞相拥有过大的权力,想要集中所有权力到自己手中。但大家有没有想过,既然朱元璋觉得丞相权力过大,为什么一开始就不废掉丞相这个职务呢? 毕竟历代王朝都有丞相这一职位,但问题在于,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在建立制度时,所有的决定都像祖制一样重要。比如,隋文帝当年就没有设丞相,而是采用了三省六部制。 朱元璋作为开国皇帝,如果早就意识到丞相制度的危害,他应该在建国初期就废除丞相职务,而不是等到建国十二年后才开始考虑这一问题。所以可以推测,在开国初期,朱元璋并未意识到丞相制度的风险。胡惟庸是大明朝的第三任丞相,在他之前,先后有李善长和杨宪这两位丞相。尽管他们两位也不是完全清廉,但朱元璋并没有立即废除丞相制度。直到胡惟庸的出现,朱元璋才真正看到了丞相权力的可怕一面。 在胡惟庸之前,明朝初年,政府的权力主要被两大集团分割。一个是以朱元璋的老乡为代表的淮西勋贵集团,另一个是以刘伯温为代表的浙东集团。最初,朱元璋的淮西勋贵集团占据主导地位。1356年,朱元璋攻占了南京,正式确立了自己的地位,从此变得有了足够的实力来逐步打败其他竞争者。当时,刘伯温代表的浙东集团也逐渐开始靠近朱元璋,但他们并未在最初的战斗中获得多少功劳。 浙东集团的成员认为,尽管朱元璋成功登基,但要让国家变得强盛,还得依赖他们这些读书人的智慧和管理。没有他们,朱元璋的军队、财政、后勤等方面都无法支撑。因此,当两大集团分蛋糕时,必然会发生冲突。 当时,刘伯温担任掌管中纪委的职务,他发现一名淮西勋贵犯了错误,但李善长为了自己人求情。刘伯温拒绝了他的请求,于是李善长将刘伯温赶下了台,之后杨宪上台,继续排挤淮西勋贵。杨宪执政时,开始大力任用自己的人,排挤淮西勋贵。最终李善长通过掌握杨宪的把柄将其除掉,政坛上杀气腾腾。朱元璋见局势失控,于是决定丞相不能再搞党争。 这个时候,胡惟庸作为淮西勋贵代表,巧妙地在两党之间协调,不偏不倚,成功稳定了政局。否则,他也不会当上十年的丞相。有关于胡惟庸毒死刘伯温的说法,实际上并不成立,因为当时并没有能够慢性发作的毒药,胡惟庸只是送了一次药,并没有做出致命的动作。胡惟庸的目标早已超越了党争,专注于皇权和丞相权力的博弈。 作为丞相,胡惟庸掌管中书省。这个部门相当于皇帝与百官之间的中介,大臣不能直接上书给皇帝,必须经过中书省的审批。刘伯温因违反这个规矩,才落得如此下场。这样,凡是胡惟庸不喜欢的事,朱元璋永远也无法知道。朱元璋当时还没有锦衣卫,这个部门是在胡惟庸死后四年才成立的。比如一次,占城国的使节来到南京朝拜,足足等待了几个月,朱元璋竟然不知道。这是一个重大的外交事件,若是今天,任何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如果连别国使节的来访都不知道,那无疑是重大失误,甚至会影响他的政治生涯。 丞相的最大权力,不仅仅是中介的身份,还有作为百官之首的身份。丞相就像工会的总头子,代表官员和皇帝之间讨价还价。虽然丞相有能力团结各方,但并不意味着他会造反。通常情况下,丞相只是为了争取更多的利益,毕竟官场上有很多利益团体,并不容易一统天下。 但在某些情况下,丞相有可能成为反叛的领导者。比如当皇帝苛刻、压迫下属,臣子们就会产生不满,甚至可能组织起义。在这种情况下,丞相有可能站在众多官员一边,带领他们反叛皇帝。 朱元璋对腐败官员十分严厉,很多曾为他打天下的功臣也因长期压迫而不满。他们认为自己冒着生命危险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战后却被忽视,甚至连基本的俸禄都得不到保证。胡惟庸和李善长曾讨论过这个问题,李善长认为,自己老了,应该由后人自行决断。这个态度非常模棱两可,而作为臣子,看到有人要造反,应该积极告发才是。 那些围绕胡惟庸的官员,像费聚和陆仲亨等人,纷纷表达了自己的忧虑:自己过去也曾做过不少见不得光的事,未来如果被揭发出来怎么办?当时,明朝政府内的贪官非常多,胡惟庸的谋反得到了不少官员的支持,甚至有官员默许他采取激烈手段。许多人都认为,若胡惟庸成功,整个官场都会为他掩护,大明可能就会稳定下来,甚至没有任何乱臣贼子的指责。 如果换成其他皇帝,胡惟庸的行为早就让他身败名裂,国家也会因此灭亡。而正因为如此,废除丞相职务是朱元璋不得不做的决定。要知道,分割相权的三省六部制,在当时已经难以使用,因为朝中满是贪官,根本没有任何人能够站出来平衡这种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