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冬日的江西龙冈,一场改变历史的战役悄然打响,国军中将师长张辉瓒被红军擒获。
消息传到国民党高层,蒋介石震怒之余,提出天价赎人条件:20万大洋、20担西药、5千人装备的枪械。
蒋介石为何开出如此高的价码?红军方面又对此作何反应?
一代将军
张辉瓒出身书香门第,自幼聪颖,后投身军旅,先后留学日本与德国,既接受了西式军事训练,也曾在护法运动和北伐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
在那个群雄并起、英雄辈出的动荡年代,他曾是被视为新式军人的代表人物,讲求军纪,提倡清廉,深得地方百姓信任。
他还曾因抗命袁世凯而被通缉,更因在长沙打击地方贪腐而声名大噪,那时的张辉瓒,是青年一代眼中奋勇无畏的“革命将军”。
但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大开杀戒,背叛革命,张辉瓒亦是在这一波倒退洪流中,被招安拉拢的将领之一。
在蒋的器重下,他被任命为国民党军第18师师长,随后又在1929年受命前往江西,担任南昌卫戍司令,并兼任“剿匪总指挥”。
张辉瓒一到任,立即调集心腹,扩编军警系统,以“剿匪肃清赤化”为由,在全城推行铁腕统治,设立密探,收买特务,鼓励告密。
他的下属多为地方豪绅之子,仗势欺人,视人命如草芥,常常是一个怀疑,便是一桩血案。
在张辉瓒的治下,南昌街头巷尾,暗哨林立,百姓噤若寒蝉,邻里之间不敢言事。
某次,一名哑巴因腰间扎了一根红布条,就被抓作“共产党嫌疑人”,在毫无证据的情况下被活活打死。
康济医院一夜之间二十多名病人被拖走处决,其中不少是仅与我党有关联的学生或工人。
在农村地区,张辉瓒更是变本加厉,东固山区因曾受红军保护,与我党关系密切,成为张辉瓒的重点“报复区”。
他放言“打进东固山,金子银子用箩担”,命令部队烧杀抢掠,无分公私房产,能抢则抢,不能抢便放火焚烧。
而他本人,以筹措军费为名,勒索南昌商会十万大洋,威胁如不缴钱就“放军士上街自由行动”。
在他的纵容下,士兵进出商铺、茶楼如入无人之境,掳掠成风,不少商户被逼得举家外逃,那些有女眷的更是日夜惶惶。
如此种种,使得张辉瓒在南昌与周边地区臭名昭著,百姓闻其名而色变。
张辉瓒,一位曾立誓“保国护民”的将军,终因泯灭良知、残害百姓而沦为万人唾骂的刽子手。
红军设伏
1930年的冬天,江西龙冈的山林间雾气弥漫,红军第一次反“围剿”的主战场,选在了这里。
指挥这场战役的,是朱德与毛主席,而他们要面对的,是国民党第18师师长张辉瓒。
彼时的中央苏区刚刚建立,兵力不足,装备匮乏,红军多为农民子弟,枪支有限,弹药紧缺。
反观张辉瓒的18师,配有重机枪、迫击炮,还有精锐的辎重部队,论实力,红军若正面迎敌,胜算微乎其微。
毛主席与朱德深知这一点,他们不打算硬拼,而是要“引狼入套”,让敌军自投罗网。
经过数日勘察,毛主席最终将伏击地点选定在龙冈一带。
此地三面环山,中间夹着一条狭长的盆地,地势险要,若敌军深入,前后皆难退。
更重要的是,当地百姓支持红军,对山川地形了如指掌,只要布置得当,这里完全可以成为天然的“口袋阵”。
为了让张辉瓒掉以轻心,毛主席命红十二军罗炳辉假意迎敌,以少量兵力进行阻击,然后佯装败退。
他们在沿途留下煮饭的锅具,却不吃饭,只让锅中米汤尚温,制造出“匆忙撤退”的假象。
张辉瓒看到这一幕,胸有成竹,丝毫不顾参谋的劝阻,命令部队全速追击。
12月30日清晨,薄雾尚未散尽,红军各部已静静埋伏在龙冈圩的山林中。
战士们伪装得与山石融为一体,枪口对准唯一的山谷通道,朱德端着望远镜,注视着前方的山道,毛主席则沉稳地吸着旱烟,神情自若。
突然,一阵沉重的马蹄声传来,地面微微颤抖,张辉瓒的先锋部队,终于出现了。
前军入谷,中军继进,后军压阵,整支18师长蛇阵般缓缓推进,浩浩荡荡。
直到张辉瓒亲自带着参谋骑进谷中,毛主席放下烟杆,低声一句:“时候到了。”
一声巨响,伏兵同时起火,红军从山岭、密林、沟壑间齐声呐喊,仿佛山在动,林在咆哮。机枪、手榴弹、火箭筒交织出一片火网。
张辉瓒瞬间慌了神,他根本没料到红军会在此设伏,想调头撤退,却发现身后早已被罗炳辉的部队封死退路。
短短半个小时,18师的防线被撕开数道缺口,午后时分,18师已被压缩在狭窄的山谷中。
夕阳渐落,红军展开最后总攻,罗炳辉率队从西侧突入,朱德指挥中军正面压制,南侧则有林彪、彭德怀等年轻指挥员带队侧袭。
山谷中,红军的喊杀声连绵不绝,张辉瓒的部队彻底崩溃,残兵纷纷丢弃武器,跪地投降。
这场战斗从上午十时持续到傍晚八时,18师全军覆没,红军缴获了大量枪械与弹药,俘虏了数百名国军官兵,还“活捉”了张辉瓒本人。
决定赎人
张辉瓒的被俘,犹如一块巨石投入平静湖面,激起了国共两党高层的强烈震荡。
毛主席与朱德并未急于对其处置,反而敏锐地意识到,张辉瓒的政治价值,远远高于其军事价值。
于是,在他被押解回苏区后,红军高层立即展开讨论,是否可以用他,换取一批武器装备,甚至是被囚禁在国统区的地下党人。
正当共产党方面酝酿策略时,国民党中央则陷入了一片混乱。
蒋介石大为震怒,在南京召见江西省主席鲁涤平时破口大骂,但骂归骂,蒋介石很快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
他知道,若此事不及时补救,不仅18师名存实亡,更会影响其他军阀对自己的忠诚度。
尤其是湖南方面,程潜、唐生智、何键等人纷纷来电,敦促其营救张辉瓒。
张在湖南有广泛的人脉关系,一旦被共产党当众处决,极可能引发地方军心动荡。
更让蒋介石骑虎难下的是张辉瓒的妻子,她带着家眷连夜拜见鲁涤平,哭喊着:“我愿倾尽家财,只求救回我丈夫!”
她甚至提出可以献出所有房产,只求不让“家门蒙羞”,在舆论与军政压力的夹击下,蒋介石最终决定赎人。
毛主席得知此消息,当即亲自撰写电报,转送中共中央,请求尽快派人进行谈判。
而他也开始指示有关部门,不得擅自对张辉瓒进行审讯或处置,要严加看管。
很快,周恩来接到电文,立即指派两位最信得过的同志前往赣区:涂作潮与李翔梧。
前者是红色特科中培养出来的谈判专家,机智果敢,留学苏联,曾多次执行秘密任务;后者是红军军事顾问,熟悉国军战术,深受周恩来器重。
涂作潮与李翔梧经过缜密策划,化名“宋友才”和“林万选”,乔装成湖南来的药商和文书,在红军安排下悄然动身。
一路辗转,穿越敌占区,只身前往南昌,等待与国民党秘密接触。
民愤难平
自从被俘后,张辉瓒在红军看押下的生活并不如外界所想的那般凄惨,相反,他吃穿与红军士兵无异,还时常被送去医治伤口。
这样的待遇让许多东固百姓无法理解,他们亲眼看过张辉瓒的军队焚村杀人,家破人亡,多少人连亲人的骨灰都没收回。
如今这等恶人竟能“享福”,愤怒与怨恨的火焰早已在民间暗暗燃烧。
红军高层虽三令五申要求稳住局势,但地方指挥员们已难以压制民愤。
1931年1月下旬,红军总前委正在等待周恩来派出的代表涂作潮与李翔梧从南昌传回最新消息。
蒋介石已开出赎人条件:20万大洋、20担西药、5000人装备、并释放政治犯。
毛主席与朱德皆喜,认为此次“以俘换命”,不仅能缓解物资紧张,更能挽救一批同志的生命。
就在这一关键时刻,一道噩耗从东固传来,当地苏维埃政府,已秘密召开了三千人参加的“公审大会”。
主持大会的地方干部虽知道上级的禁令,但面对这滔天的民意,也只能硬着头皮宣布开审。
张辉瓒被五花大绑押上台,台下人群如潮,叫骂声、哭喊声混杂成一片。
主持人按程序宣读他在南昌屠杀党员、东固焚村掠财的罪行,每读一条,台下便爆发一阵怒吼。
负责看押张辉瓒的红军干部何长工,早已心急如焚,他清楚毛主席三令五申:“张辉瓒不得伤害,待命谈判。”
眼下若真开枪,不仅破坏谈判,更可能引发严重后果,于是他奋力挤入人群,大声呼喊:“同志们!中央有命,暂缓审判!张辉瓒留着有用!”
但他的话被愤怒的民众完全淹没。一个失去儿子的老母在哭喊:“我儿被他剖腹,求你们替我报仇啊!”
一个青年举起锄头嘶吼:“这狗官在我村杀了七口人,不杀他我们没法做人!”
何长工急令警卫排护送张辉瓒转移,但就在转身的一刻,数百名赤卫队员已冲上台。
人群呼啸着冲破防线,夺走俘虏,混乱中,何长工只听到一声刺耳的枪响,张辉瓒的生命,就此终结。
台下的人们一时安静,随后爆发出震天的呼喊声与哭声,仿佛宣泄了多年的仇恨,几十里外的瑞金,毛主席在听到这消息时,久久沉默。
蒋介石原本已派人赴南昌接洽谈判,赎金、药品、武器皆已准备,如今人死,谈判即成泡影。
果不其然,消息传到南京,蒋介石勃然大怒,他不仅取消了赎人计划,还以此为由发动报复。
南昌监狱中的上百名政治犯被用麻袋装起,投入赣江;全国各地的特务机关也趁机扩大“清党”行动,大批地下党员被捕。
事后,中央发出通电,严厉批评东固地方政府“违令擅杀”,但毛主席并未公开追责。
他深知,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是民怨与血仇的爆发,从那以后,红军彻底反思“杀俘”的后果。
毛主席将这次教训编入军纪训令中,提出“缴枪不杀、优待俘虏”的口号,后来,《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正式成文,其中一条便是“俘虏要优待”。
从东固山的那声枪响开始,红军学会了用理性战胜仇恨,用纪律约束复仇,那是血的代价,也是成长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