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诸葛亮,大家最熟悉的可能是他在茅庐中便推演出天下三分的局势,或是他在与曹魏对抗时的巧妙计谋——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等,之后他南征平蛮、北伐中原的表现,也让人赞叹不已。无论是他怎样巧妙的智谋,还是坚定的毅力,诸葛亮无疑是三国时期的智者。但有些人并不知道,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他似乎为自己命运做了最后的安排,其中有一些令人惊讶的计策,尤其是他看似玄妙的燃七星灯续命,实则包含了两条为蜀汉准备的毒计。
诸葛亮,字孔明,出生于琅琊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宦之家。尽管他出身名门,但他早年丧母,八岁时又失去了父亲。诸葛亮与弟弟诸葛均随叔父一同前往豫章,后来又投奔荆州的刘表。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玄去世后,他便在隆中隐居,过上了耕读的生活。在这段时间,他结识了不少游学朋友,经常与他们探讨天下大势,分析各地割据势力的局势。与朋友们的讨论中,诸葛亮总是关注全局,他并不拘泥于细节,而是从大局出发,正是这种独特的思考方式,为他日后的成就奠定了基础。 在隆中隐居时,诸葛亮被世人誉为卧龙,这一声誉吸引了刘备三顾茅庐的求贤之心。当他与刘备相见时,诸葛亮在简陋的草庐中,精准地预测了天下三分的形势,并为刘备提供了复兴汉室的战略。刘备听后深感佩服,立刻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 随后,诸葛亮参与了赤壁之战,巧妙地帮助刘备夺得荆州,之后又助力刘备平定益州,蜀汉的国力在他的辅佐下达到了顶峰,成为一代名将,留下了千古佳话。 然而,在赤壁之战后,吴蜀联盟破裂,关羽和张飞相继遇害,蜀汉逐渐走下坡路。刘备去世后,年幼的刘禅继位,蜀汉的政权摇摇欲坠。虽然如此,诸葛亮依然尽心尽力地治理国家,保持了蜀汉的一线生机,甚至在危急时刻决定北伐,为了恢复汉室,他挥兵六出祁山。 然而,五次北伐虽然展示了诸葛亮卓越的战略眼光,却也因敌强我弱屡屡失败。在第五次北伐时,因长时间征战,诸葛亮身体疲惫,最终积劳成疾,病倒在五丈原。此时,他望着星空,预感到自己命不久矣,于是摆下七星灯以求续命。表面上看,诸葛亮是在尝试借天命延续生命,但其实,这一做法暗藏两大毒计,都是为蜀汉的未来做准备。 第一计,诸葛亮通过设七星灯,暗中考验魏延的忠诚。魏延本是三国初期投降蜀汉的降将,虽然在刘备时立下赫赫战功,但诸葛亮早已察觉魏延有叛变之心。刘备去世后,魏延地位日益显赫,军中话语权仅次于诸葛亮。诸葛亮深知,如果自己死后魏延依旧强势,蜀汉可能会面临变故。因此,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故意设置七星灯来吸引魏延的注意。魏延未能坐稳,破坏了七星灯,诸葛亮由此确认了魏延必有反叛之心,但他并未立刻采取行动,而是留给姜维等人应对魏延的计策。 不出所料,诸葛亮死后,魏延果然不遵从丞相遗嘱,迅速表露出反叛之意。在关键时刻,姜维依照诸葛亮的密令行事,将魏延斩于马下,避免了叛乱的发生。 第二计,则是诸葛亮在北伐中的一次诈死。司马懿虽然不如诸葛亮机智,但同样是老奸巨猾之辈。在第五次北伐时,诸葛亮通过精心布置,试图在上方谷一举击败司马懿,却因天公不作美,导致未能成功。眼看自己的健康状况愈加恶化,诸葛亮深知自己若死,蜀汉将陷入更大的危机。因此,他决定通过设七星灯假装自己已经死去,迷惑司马懿,令其错以为蜀军已经没有了指挥。果然,司马懿中计,带兵追击蜀军时,看到蜀军阵前竖起了诸葛亮的木像,误以为丞相已经去世,惊慌失措地撤退。蜀军因此得以安全撤退,完成了诸葛亮的战略目的。 诸葛亮的一生,智慧与忠诚并存。他为蜀汉的存续作出了巨大贡献,也在危机时刻展现了自己的超凡智谋。他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军事统帅,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战略家。后人称他为一代名丞,他的精神和智慧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