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奸”字,曹操当之无愧;要论“仁”,那非刘备莫属;至于“勇”,张飞最为出名;而提到“忠”,赵云无疑是最能代表这一品德的人。赵云不仅武艺高强,更是一生忠心耿耿地效忠刘备。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在刘备临终时,赵云却被他提到需要警惕的人之列。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蜀汉的事业尚未完成,刘备的生命却已所剩无几,面对庞大的国家基业,刘备忧心忡忡。他把诸葛亮召来,嘱咐他辅佐刘备的儿子刘禅继位,但同时,他也提到了两个人需要提防——一个是马谡,另一个是赵云。 先说马谡。马谡虽能言善辩,口才出众,表面看似一位能干的人,但实际上缺乏真正的军事才能。他虽然能讲得头头是道,但总是纸上谈兵,缺乏实战经验。刘备自然对他产生了怀疑,也很难信任他。诸葛亮对马谡寄予了很高的期望,结果导致了一个重大的失败,士气严重低落,最终他不得不处置了马谡。 大家可以理解刘备为何要提防马谡,可令人不解的是,赵云为何也在提防之列?赵云的忠诚和勇猛早已为人所知,是蜀汉中最受尊敬的武将之一,几乎是所有人都能信任的存在。连诸葛亮初时也不明白刘备这番话的用意。 赵云最初并不认识刘备,他原本是随公孙瓒四处征战的将军。当时,刘备也曾投靠公孙瓒,正是在这一时期,赵云和刘备相识。第一次见面时,两人都感到非常激动,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赵云虽有雄心壮志,但在公孙瓒手下并未能施展才华,而刘备虽然心怀大志,却并未能获得实权。 正是因为彼此都怀有远大志向,但都难以实现,所以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当刘备离开公孙瓒后,赵云便毫不犹豫地跟随他,开始了自己传奇的生涯。无论是深入敌阵单枪匹马救出刘禅,还是在敌军重重包围中多次突围,赵云始终把刘备放在首位,竭尽全力为刘备打胜仗,开辟道路。 有一种猜测认为,刘备说“提防赵云”,其实是为了保护赵云。刘备临终时已经年老,曾经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们也逐渐老去。尽管他们年轻时都异常英勇,但岁月不饶人,战场上的英姿已难以维持,生命时刻面临威胁。关羽和张飞先后去世,刘备感到非常痛心,他不希望赵云也重蹈覆辙。 刘备深知赵云的忠诚和性格,明白赵云会为蜀汉倾尽全力,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只要刘备布置了任务,赵云必定会拼尽全力去完成,不论成败。刘备清楚,自己去世后,战斗不会停止,他深切怀念赵云多年来的帮助,不希望赵云继续冒险,因此才做出了这个安排,意图保护这位得力的将领。 果然,刘备去世后,曾经英勇的赵云变得沉寂,似乎失去了曾经的动力和目标。这虽然只是猜测,但也并非没有道理。有人认为,刘备作为帝王,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稳固自己的江山。 回头仔细分析刘备的话,第一句话是让诸葛亮继续辅佐刘禅。刘备深知诸葛亮才智出众,如果他有篡权的意图,恐怕没有人能阻止他。但是经过多年的相处,两人深厚的情谊让刘备放心。刘备希望通过这份情谊来约束诸葛亮,使他忠心辅佐刘禅。而诸葛亮的回应同样非常重要。如果他有所表示要篡权,刘备也绝不会心软,甚至会指示魏延来对付他。刘备一路走到今天,身边有这么多忠诚的臣子,他心中是十分欣慰的,但也不禁为未来感到担忧——刘禅继位后,这些大臣是否还会保持忠诚? 为了应对这种不确定性,刘备选择了暂时不重用赵云,目的就是希望在刘禅继位后,赵云能够得到更高的信任和重用。毕竟赵云追随刘备多年,威望非常高,若赵云对刘禅忠诚,整个蜀汉的士气就能保持稳定。 无论是出于兄弟情谊,希望赵云远离战场,还是出于帝王心思,压制赵云和诸葛亮的权力,刘备的决策都显得非常复杂。三国时期的斗争远比我们表面看到的要复杂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