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最后胜利者,最终由秦始皇统一了天下。然而,鲜为人知的是,秦国曾因长达近六十年的四代乱政而国力大幅衰退,差点在战国初期就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历史事件,让秦国差点在战国初期灭亡呢?接下来,我将给大家讲一讲我的一些看法。
春秋时期,秦穆公带领秦国崛起,成为了当时的强国。秦国的势力一度达到顶峰,然而在秦穆公去世后,秦国与当时的霸主晋国发生了冲突,两国决裂。此后,秦国在数百年的时间里,一直被晋国压制,基本上失去了在春秋争霸中的地位,几乎从历史舞台上消失。直到春秋战国之交,秦国才迎来了一个新的领袖——秦厉共公。 秦厉共公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君主。在他的统治下,秦国不仅重新崛起成为西方的霸主,还将其势力范围扩大到了汉中和山西。此外,正值三家分晋的时刻,秦厉共公还成功在晋国和楚国这两大强国之间取得了优势,晋国和楚国都不得不向他表示敬意。表面上看,秦国的局势一片大好,但实际上,秦厉共公的统治也暗藏着四代乱政的隐患。 公元前443年,周考王八年,秦厉共公去世。此时,秦国却出现了一件非常反常的事情:秦厉共公的谥号竟然是厉,这个字在古代常用来形容杀戮无辜。尽管由于史料的缺失,我们无法确切知道秦厉共公究竟做了什么杀戮无辜的事情,但可以肯定的是,秦厉共公的去世在当时的统治阶层中引发了极大的反响,显然他在世时曾遭到过很多批评。 秦厉共公去世后,由他的儿子秦躁公继位。从他的谥号躁来看,秦躁公显然是个难以治理国家的君主,评价非常低。此时的秦国开始走向衰退。公元前429年,秦躁公去世,继任者却是一个令人费解的人选——秦躁公的弟弟公子封被迎回国继位,成为秦怀公。 从秦厉共公的反常谥号以及秦怀公的异乎寻常继位可以看出,秦国的政权已经出现了动荡,统治阶层的权力斗争愈发激烈。到了公元前425年,秦怀公即位仅四年便被以庶长晁为首的一批权臣围攻,最终被迫自杀。秦怀公的孙子继位,是为秦灵公。 秦怀公自杀后,秦国的内乱进一步加剧,魏国在此时趁机发起进攻,给秦国带来了巨大的外部压力。秦灵公面对内外困境,既无法遏制强大的贵族势力,又无力应对魏国的攻击。公元前415年,秦灵公去世,继位的是秦灵公的叔叔悼子,即秦简公,而秦灵公的儿子公子连则流亡到了魏国。 公元前400年,秦简公去世,由秦简公的儿子秦后惠公继位。与前任秦躁公、秦怀公、秦灵公相比,秦简公和秦后惠公的父子俩算是有所作为。他们实行了初税亩制度,允许官员和百姓佩剑,还成功攻占了汉中。然而,秦国内部的贵族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外部魏国的威胁也未能消除。最终,在阴晋之战中,秦国惨败给了魏国的大将吴起。 在秦简公和秦后惠公的统治时期,秦国内部的矛盾和魏国的压力依旧存在。公元前387年,秦后惠公去世,继位的是秦后惠公的儿子秦出公。由于秦出公年幼,权力实际上掌握在他的母亲秦小主夫人手中。小主夫人对秦国的贵族和新兴地主深感不信任,因此选择重用宦官。由于小主夫人缺乏足够的治理能力,秦国内部的动乱再度爆发。公元前385年,长期流亡的公子连获得了秦国贵族的支持,成功返回秦国,推翻了小主夫人的统治,并杀死了秦出公。公子连最终成为新的国君,即秦献公,从而结束了秦国的内部乱局。 秦厉共公去世后的秦国内乱,经过秦怀公自杀、秦灵公、秦简公、秦后惠公和秦出公几代君主的更替,最终在秦献公的登基下得以平息。因此,历史上将这一时期称为四代乱政。这一系列的内乱使得秦国的国力大幅衰退,频繁的内讧导致国家陷入困境。魏国则趁机西进,占领了秦国关中以东的战略要地,差一点就灭掉了秦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