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是宋朝的开国皇帝,他于960年逼迫后周恭帝禅位,从而登基成为皇帝。但与之前魏晋时期的萧何三件套→封公加九锡→封王→禅让这一复杂的流程不同,赵匡胤的称帝方式却直接一步到位,没有经历这些传统的程序。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实,原因并不复杂。五代时期的政治背景是天子唯兵强马壮者居之,甚至连当时的权臣朱温都没有按照传统程序,而是直接称帝。梁、唐、晋、汉、周这些政权也都没有走过这种形式化的禅让过程。对于赵匡胤来说,既然这种过时的规矩早已被抛弃,他当然不需要再重新拾起这套已经没有实际意义的流程。 此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萧何三件套→封公加九锡→封王→禅让这套程序,本身就已经在不断缩水,甚至早已名存实亡。在最初的时候,这一过程还比较严格,大家会认真执行,但到后来,往往只是形式上的走一遍,已经没有太多实际意义了。 比如,王莽代汉的过程,就完全体现了这一点。在公元1年,王莽被封为安汉公,掌握了大权。到公元4年,王莽已经加封宰衡,并且加上了九锡。经过一系列的功绩和祥瑞表演后,王莽在公元9年接受了禅让,正式称帝,改国号为新,取代了西汉。整个过程前后持续了八年,每一步都伴随着各种功绩和辞让,显得格外繁琐。 曹魏代汉的过程也有类似的情况。曹操在建安十三年(208年)进封丞相,并在建安十七年(212年)平定关中后,获得了萧何三件套。接着,他在建安十九年(214年)被封为魏公,加上九锡,之后再封魏王,直到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击败张鲁,平定汉中。虽然整个过程前后持续了多年,每一步都充满了功绩积累,但最终曹丕还是在220年接受禅让,称帝,完成了这一系列的禅让仪式。 再来看司马代魏的过程,司马懿通过高平陵政变夺取了军政大权,但他依然固辞九锡,直到后来他的儿子司马昭接替了他的职务,并且被封为晋公。整个过程虽然充满了辞让的戏码,但最终,司马炎在265年通过禅让称帝,完成了权力的继承。 类似的过程也发生在刘宋、南陈等政权的更替中。从刘裕到陈霸先,虽然过程形式上按照禅让的套路进行,但实际操作上已经越来越简单和形式化。刘裕的称帝过程前后用了15年,而陈霸先则仅用了2年时间,就迅速完成了加九锡和禅让的步骤。 然而,到赵匡胤称帝时,形势发生了变化。在五代十国的乱世中,权力的更替已经不再是通过传统的禅让程序来完成,而是通过武力和兵变来直接改变政权。赵匡胤的前任郭威通过兵变成功登上了皇位,赵匡胤看在眼里,深知这种方式比遵循繁琐的传统流程更为高效。因为兵权在手,赵匡胤如果要通过传统的封王、称帝过程,可能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去建立战争功勋,而这不仅耗时且复杂,最终还可能让自己面临更多变数。 赵匡胤的称帝,正是通过这种快速而果断的方式,在没有繁琐的禅让程序下直接实现了政权的更替。经过几番操作,他最终控制了兵权,并且顺利废掉了当时年幼的后周恭帝,走上了自己称帝的道路。这种方式,不仅符合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况,也避开了传统禅让流程中可能存在的复杂和拖延。总的来说,赵匡胤选择不走传统的禅让程序,而是通过兵权直接称帝,实际上是历史进程和政治现实的必然选择。在五代十国动荡的背景下,早已没有人再愿意遵循已经过时的规矩,而是更倾向于通过快速、直接的方式来实现政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