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去世后,蜀汉的命运延续了二十九年。在这段时间里,蒋琬、费祎、姜维先后掌管国家事务。前十二年,由蒋琬统领国家;中间的七年是费祎辅政;后期的十年,则是姜维主持政务。《三国志·蜀书·卷十四》将蒋琬、费祎、姜维三人合为一传,三人皆是诸葛亮的重要弟子。
虽然蒋琬、费祎、姜维三人接连掌管蜀汉的政务,但他们未能延续诸葛亮的北伐大计,原因何在呢?为何蒋琬和费祎未继承这一遗志,只有姜维坚持北伐? 一、三人理念的差异 从严格的角度来看,蒋琬和费祎更倾向于关注国内事务的治理,而姜维则更多地关注军事。蒋琬和费祎在内政方面尽力延续了诸葛亮的治国理念,但在北伐问题上,他们各自有不同的看法。 蒋琬认为,诸葛亮生前曾多次尝试进攻魏国的秦川地区,但由于地形复杂、交通不便,作战困难重重。蒋琬觉得与其继续北伐,不如沿汉水、沔水顺流而下,采取水路进攻魏国的魏兴、上庸二郡。他甚至开始大规模建造舟船,准备发动进攻。然而,蒋琬因旧病复发,未能付诸实践。朝廷中的许多官员也认为水路出兵虽然便捷,但一旦失败,撤退困难,风险极大,因此这一计划未能得到支持。 费祎辅政期间,姜维屡次提出北伐请求,但每次都被拒绝。费祎为姜维分配的兵力始终有限,甚至曾对姜维说:“我们不像丞相,丞相当年都未能征服中原,何况我们?不如稳固国家,安抚百姓,保持社稷的稳定,等到有能力的人来继承这项事业。不要因为一时的冲动而冒险,成败只在一举之间。”费祎自认为自己远不及诸葛亮,而北伐的失败也证明了这一点。姜维则认为自己对陇西地区十分熟悉,且具有足够的军事才能,因此希望能联合羌族、胡人,夺取陇西,并威胁魏国关中地区。 二、权力的局限 诸葛亮去世后,蒋琬被任命为尚书令,后来加职为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最终晋升为大将军,掌握了重要的权力。然而,蒋琬始终未能完全接替诸葛亮的地位,他未能成为丞相,且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制约。尽管蒋琬深得刘禅的信任,但刘禅不仅依赖蒋琬,还必须应对宦官黄皓的影响以及益州本土势力的崛起。 蒋琬虽然提出了水路进攻魏兴和上庸的方案,但却遭到朝中官员和刘禅的质疑,甚至派遣费祎和姜维去汉中劝阻他。这些反应表明,蒋琬虽为诸葛亮指定的继承人,却并未拥有足够的威望和权力,无法一意孤行。相比之下,费祎和姜维的权力更为有限。 三、益州派的反对 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姜维时提到:“姜维有文武之才,立志功名,但因频繁征战,决断不周,最终导致其陨落。”这一评价反映了益州派人士对姜维的看法。许多益州人批评姜维穷兵黩武,导致百姓生活困苦,蜀汉的国力也逐渐衰弱。因此,姜维的北伐遭到强烈反对。 为何姜维的北伐遭到如此强烈的反感?因为战争需要巨大的开支和大量的生命损失,而蜀汉当时的经济已经非常薄弱,百姓的生活也十分困苦。刘备、刘禅和诸葛亮等外来势力掌控了蜀汉的政权,但益州的郡县官员、士兵和百姓大多是本地人,他们自然不愿再陷入无谓的战斗,导致更大的困苦。因此,姜维的北伐不仅没有得到支持,反而遭到了内外的激烈反对。 从后人的角度来看,诸葛亮去世后,蜀汉已经没有足够的资源和人才支撑一场成功的北伐,而北伐本身就显得异常艰难。姜维清楚这一点,却依然选择坚持自己的理想,继续北伐,这种坚持让人感到深深的惋惜与悲凉。或许在某种程度上,诸葛亮的在天之灵,也能为姜维的坚守感到一丝安慰。 随着暑假的临近,可以考虑为孩子们购买《三国演义》或其他四大名著,帮助他们从小了解传统文化。这些书籍内容丰富、物美价廉,能够极大地促进孩子们的文化素养和思想成长,未来必定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