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谋士们,像卧龙、凤雏、幼麟、冢虎这样的称号,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分别指的是诸葛亮、庞统、姜维和司马懿。除了幼麟一名可能是周瑜外,其他三位的名字在历史上都已牢牢占据了自己的位置。假设当年凤雏庞统没有死于落凤坡,而是诸葛亮在雒城战死,司马懿又能否最终笑到最后呢?要想详细探讨这个假设,我们需要从建安十九年刘备与刘璋决裂,围攻雒城的那段历史开始说起。
在《三国演义》中,庞统的死是在落凤坡,他身中数箭惨死。不同于《三国志》简洁的记载,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对庞统的死做了详细的铺垫和描写。我们这里要探讨的,正是《三国演义》中的凤雏落坡这一事件。 庞统在益州之战中的作用非常重要。他的谋略与执行力,为刘备提供了极大的支持。当刘备与刘璋决裂后,庞统提出了上、中、下三策来吞并益州:上策是偷偷筛选精兵强将,突袭刘璋的都城;中策是捕捉杨怀高沛,夺取他们的军队,再进军益州;下策则是退守白帝城,引荆州军队进攻蜀地。刘备最后选择了中策,攻破了白水关,随后一路南下,进军涪城。 然而,庞统的命运开始逐渐走向不幸。首先,在涪城,庞统公开批评刘备,在战场上还享受宴会,这让刘备大为不满。接着,诸葛亮以书信形式警告刘备,声称通过天象推演,战争可能会进入不利的局面,并且这种不利将直接影响到将领们。庞统的马失控摔倒后,刘备把自己的座骑白马的卢送给了他。庞统带领前军,走进了一个狭窄的山谷——落凤坡。庞统高喊自己是凤雏庞统的天赐墓地,随后遭遇了埋伏。由于他骑的是刘备的白马,敌军误以为是刘备,乱箭射中,庞统死于此地。 《三国志》中,陈寿评价庞统:庞统雅好人流,经学思谋,于时荆、楚谓之高俊。但在《三国演义》中,庞统的形象显得更加鲜明和富有个性。实际上,庞统的死既是意外,又是命运的必然,而这种必然与庞统的个性密切相关。 从益州之战一开始,庞统就表现出了激进冒险的做事风格。当时的益州牧刘璋是一个受到曹操、张鲁等敌对势力盯上的人物,庞统提出直接杀害刘璋,带领大军征伐川蜀。不过,刘备没有采纳这个方案,因为这可能导致民心动摇。但庞统并没有因此放弃,他的谋略依然在背后发挥着作用。张松看到了刘备的潜力,私下劝说刘备取代刘璋,而庞统也在背后推动着这一切。最终,张松的意图败露,并被刘璋斩首,成为刘备与刘璋之间战争的导火索。实际上,庞统操控了张松的被斩,推动了这场战争的爆发。 尽管庞统的谋略卓越,但他为人直率,情商较低。在涪城的宴会上,他公开揭穿了刘备的仁义伪装,这无疑触怒了刘备。而刘备是否故意将白马赠与庞统,给他更大的责任,让他骑马走进那片容易埋伏的山谷,也是值得思考的。在庞统的死因中,可能有些许刘备对他不满的情绪。细读三国史,刘备的仁义之名只是人设,背后隐藏的往往是利己主义。即便是以仁义为名的大人物,也都为了自己的利益行事。而作为一军之帅,刘备难道真不清楚白马的显眼?他是否有意让庞统骑着这匹马走入埋伏之地,从而报复庞统的冒犯,也不无可能。 庞统无疑是个智商极高,但情商较低的谋士。虽然他提出了上中下三策,展现出超凡的才华,但他太过自信,甚至忽视了自己主公的意图。而他将自己的命运交给了刘备和地势险要的落凤坡,注定了自己的悲剧。 如果当年,落凤坡不是落凤坡,而是降龙谷,庞统能否带领蜀国战胜司马懿?答案显然是,庞统的能力还是无法与司马懿相提并论。从《三国演义》到《三国志》,庞统的死亡给我们带来的教训是,时势造人,命运弄人。即便庞统才智出众,但他也无法逃避命运的安排,而司马懿却最终笑到了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