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昴在澎湖海战中功不可没!堪称统一台湾的幕后英雄!
创始人
2025-11-08 04:31:11
0

电影《澎湖海战》宣传海报

以施琅统一台湾为题材的电影《澎湖海战》在央视官宣,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热议。

影片讲述的是:公元1681年,明郑台湾权臣冯锡范、刘国轩弑杀监国郑克臧,挟立12岁郑克塽为新王,冯刘集团加剧分疆裂土以武谋独进程,并长期袭扰东南沿海城镇;康熙多次派员招抚未果,于公元1683年,命福建水师提督施琅领兵平台;最终以武止戈,实现了中国台湾和平统一的故事。

【集美区高浦陈氏宗祠/高晓毛供图】

在澎湖海战中,有一位福建同安(今集美区)高浦人功不可没,毫不夸张地说,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他就是后来官居二品的广东右翼副都统陈昴。

统一台湾的统帅施琅(1621年-1696年),福建晋江人,与集美这个地方有着不解之缘。早在康熙元年(1662年)八月,时任同安总兵施琅就与福建总督李率泰在后溪下店督造城寨,屯兵积粮,作为统一厦门、金门诸岛的后勤保障基地。这就是保留至今的后溪城内城遗址,确切的历史名称应叫“下店寨”。在明清时期,这里是厦门第二大河流苎溪与银江的交汇之处,又系泉漳驿道的主要节点,历史上一直是福建海防前线的主要堡垒之一。

在当时的航海条件下,统一台湾的最大障碍,就是被称之为“世界十大恶水”的台湾海峡。

康熙二十年(1681 年)十月,历史的车轮在这里发生了关键转折。施琅再次抵达厦门,肩负起进取台湾、实现国家统一的重任。此时的他,正苦于对台澎近况知之甚少,急需可靠的情报和战略建议。就在这时,忽传有高浦人陈昴刚从台湾归来,对于施琅来说,这无疑就像一道照亮黑暗海峡的曙光。赶紧召入密室,一起商谈台海之策。

当然,这个人绝非寻常海商,更不是一个普通渔民,而是一位出身明代卫所军籍,文武双全的世家子弟。

陈昴mǎo(约1650-1717年),又记作“陈昂áng”,字英士,系“厦门第一边防城”高浦所人。从小爱读书、好击剑、擅武功。少年时父兄相继去世,因为家穷只好辍学,并转而营商海上,来往于台海乃至东西洋,“尽识其风潮、土俗和地形险易”。

在清初澎湖海战乃至和平统一台湾的过程中,陈昴至少起到以下几个关键性作用——

首先,扫清清军畏战情绪,坚定统一台湾的必胜信心,达到“从战略上藐视敌人”的目的。

刚和施琅一见面,陈昴就说:

“郑经已死,长次争立,权臣执政,悍将恃威。自闻大老爷奉旨出京,兵士莫不胆战心寒”。(江日升《台湾外纪》)

这时,有着“明郑卧龙”之称的陈永华和郑经先后去世,权臣冯锡范、刘国轩弑杀监国郑克臧,挟立12岁郑克塽为新王,明政政权分崩离析,民心和大势已变。陈昴认为,现在就是统一台湾的最佳时机。这一分析,无疑给了施琅及其军队一颗胜利的定心丸。

其次,扫清清军跨海障碍,献策统一台湾海路信息,达到从“战术上重视敌人”的目的。

“康熙壬戌(二十一年),圣祖仁皇帝命征澎、台,遣靖海侯施公琅提督诸军,旁求习于海道者。先公(陈昴)进见,聚米为山,指画形势,定计候南风以入澎湖。遂藉神策庙算,应时戡定”。(陈伦炯《海国闻见录》)

昴曰:台湾“灾异频见,讹言肆起。大兵一临,澎湖可取。若得澎湖,则台湾自危矣”。(江日升《台湾外纪》)

当时,福建总督姚启圣主张在冬季乘北风攻台。陈昴认为北风强劲,作战时船队容易被海风吹散;澎湖位于东北,应乘西南风进取。他用大米堆成地形“沙盘”,用手指画出具体地图,为清军定下依靠南风进攻台澎列岛的良策。最终顺利攻占澎湖,逼降台岛。

第三,也是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规劝施琅放下私仇,优抚明郑,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奠定基础。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亲统水兵2万余人,大型战船300余艘,中小战船230余艘,从东山扬帆起程,直指台湾。陈昴随行当向导。途中,氛雾冥冥,他趁机向施琅说:

“此杀气也”。

陈昴知道,施琅的父叔兄弟皆为郑军所杀,与郑成功有着不共戴天之仇。所以,趁机以天象苦劝施琅放下私仇,以统一大局为重。施琅口头答应后,陈昴怕他之后反悔,立即着手摆放香案,让施琅对天发誓:

“决不以私仇而多伤生命”。

攻占澎湖后,施琅履行誓言,没有立即向台湾进兵,并且优待郑军俘虏。不久郑氏降,台湾回归祖国怀抱。

【拟在高浦海边矗立的陈昴陈伦炯雕塑设计图】

关于陈昴在澎湖海战中的巨大功绩,有些人一直持怀疑态度,确实在清廷封赏统一台湾功臣的榜上,找不到陈昴的名字。

笔者认为,之所以未见其名,乃当时保密需要。

在统一台湾的功臣中,陈昴是极少数既非明郑旧部、又系清军新募的将领,因此,他被朝廷指派潜入隐秘战线,出入东西洋招访郑氏遗人,前后达五年之久。

这也是造成后世对其事迹着墨甚少的原因之一。但上述史料源自南明将领之后、清初著名台湾史学家江日升《台湾外纪》,以及陈伦炯写于雍正朝的《海国闻见录》序文,极具权威性和真实性,当为可信。

之后,陈昴初授苏州城守游击,一调再迁,历任碣石总兵、广东副都统等职,官居正二品。其子陈伦炯更是备受清廷厚待,官居一品封疆大吏,成为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元老之一。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陈昴的多年海上经历,被陈伦炯写就18世纪重要海洋地理著作《海国闻见录》,成为“中国人走向世界的眼睛和窗口”,推动了闽粤人下南洋的热潮,对后世海岸地理、世界地理的研究影响颇大。直至今天,对于我国海防建设和沿海港口城市的建设还有积极的参考意义……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辛... 我们大多数人通常认为清朝是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的,但实际上,辛亥革命并没有让清朝完全灭亡。清朝并没...
原创 为... 长白山位于中国东北部,是一座非常著名的山脉,被誉为东北第一神山。在清朝时期,长白山被认为是一个神秘且...
满清野史大爆发:互联网时代的“... 近日,一段关于清朝皇室的野史在互联网上掀起轩然大波,短短几天内完成了从“离谱传闻”到“社会热点”的惊...
原创 清... 海盗,作为一种职业,自古以来便存在。早在郑和下西洋的时期,他就曾在南海一带打败过一股强大的海盗,展现...
原创 孝... 清宫那点儿事儿,真真假假的从来就没断过。尤其是孝庄太后和多尔衮这两位,一个是辅佐幼帝的太后,一个是权...
清顺治通宝 一、历史背景:鼎革之际的货币重建 顺治通宝是清代开国首铸制钱,诞生于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时期。公元16...
原创 顺... 24岁就生下14个孩子是什么体验?顺治皇帝,口口声声最爱董鄂妃,但他不仅英年早逝,还被传剃发出家。然...
原创 5... 在大明洪武年间,广东潮州府迎来了一位神童,名叫苏福。潮州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人才辈出,但在这片...
文明融合的纽带:耶律楚材与蒙古... 窝阔台汗六年(1234年)春的蔡州城外,汝河的冰水裹挟着硝烟缓缓东流,耶律楚材伫立在蒙古军的帅帐旁,...
原创 宋... 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