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大多数人通常认为清朝是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的,但实际上,辛亥革命并没有让清朝完全灭亡。清朝并没有在1911年就彻底结束,而是持续了13年,直到1924年才最终宣告终结。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呢? 1911年12月7日,清朝政府任命袁世凯为议和全权大臣,袁世凯随即派唐绍仪作为全权代表南下。9日,十一省的革命军政府选举伍廷芳为总代表,与唐绍仪进行谈判。 12月18日,伍廷芳和唐绍仪在上海英租界南京路的议事厅举行了第一次会谈。伍廷芳代表革命军提出了要求:清朝皇帝退位、选举总统、建立共和政府等条件;唐绍仪则代表袁世凯对革命军进行施压。 谈判持续到了12月底,共进行了五次(分别是18日、20日、29日、30日和31日),但进展非常缓慢,双方争执不下。为了尽快解决僵局,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在内外压力下,革命方做出了让步,孙中山发表声明,表示如果清帝同意退位,并且袁世凯支持共和,他就支持袁世凯担任大总统。
袁世凯如愿以偿,迫使清朝同意退位,宣布实行共和。1912年1月29日和30日,清朝政府连开御前会议,决定逊位,同意接受共和政体,并希望能通过这一方式获得优待。 2月3日,袁世凯与革命方商谈清帝退位后的优待条件,最终确定了退位后清朝皇帝、皇族以及满洲、蒙古、回族和藏族的优待条件,并于2月11日得到了隆裕皇太后的认可。 2月12日,隆裕皇太后在养心殿举行的朝仪上,以宣统皇帝的名义连发三道懿旨,宣布大清皇帝退位,实行立宪共和国体。 那么,这三道懿旨都包含了哪些内容,又对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今天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 **第一道懿旨:** 奉旨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 由于民军起义,各省响应,社会动荡,百姓疾苦,我特命袁世凯派员与民军代表商讨国家大局,讨论召开国会,决定政体。两个月以来,始终未能达成一致,南北分裂,谈判进展缓慢,百姓困苦不堪,因为国家体制迟迟没有决定,民生没有安定。 如今,全国人民大多倾向共和,南方各省早已倡议,北方将领也纷纷支持,民心已定,天命显现。作为皇帝,我又怎能因为一姓的尊荣,违背人民的意愿呢?因此,经过深思熟虑,我决定将国家治理权公开,建立共和立宪政体,以此安抚海内外对治乱的恐惧,顺应天下为公的道义。 袁世凯曾被选为资政院总理,现在正值新旧交替之时,南北应统一,因此我决定授权袁世凯全权组织临时政府,并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确保人民安定,国家安稳,五族领土完整,建立一个大中华民国,让皇帝能安享优待的晚年,见证国家的治理成效,这岂不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吗?钦此。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这道懿旨通常被称为清帝退位诏书,主要内容是清朝在形势的逼迫下主动退位,宣布实行共和立宪政体,并授权袁世凯组建临时政府。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诏书明确提到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这句话至关重要,确保了东北、蒙古(包括外蒙古)、新疆和西藏的领土完整,避免了民族分裂和流血冲突。因为同盟会早期的口号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当时的中华仅指汉族的十八省,后来的孙中山才将口号修改为五族共和。 **第二道懿旨:** 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 由于国家局势危急,百姓困苦,我特别命令内阁与民军商议,提出对皇室的优待条件,以期通过和平方式解决问题。民军提供的优待条件包括:保留皇帝的尊号,皇室的陵寝和宗庙依旧奉祀,其他优待条件也已经确认,整体方案周全。 特此宣布给皇族及满蒙回藏各族,要求大家共同保卫国家安定,享受共和带来的幸福。钦此。 这道懿旨主要内容是宣布清朝皇帝退位后,皇室将享有一系列优待待遇,包括保留尊号、继续享受国家财政支持、宫禁照旧、宗庙永远奉祀等。还规定了皇族的特权,确保他们的财产和社会地位得到保护。此外,满蒙回藏各族的待遇也有所保障,确保他们与汉族平等,并享有自由的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 **第三道懿旨:** 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 古代君主最重视保全民命,不能让民众受害。现在,国家已定新体制,主要目标是消除混乱,确保安定。如果违背民心,重启战乱,势必会造成更大的灾难,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无法承受的痛苦。 因此,我命令各地官员要尽职尽责,以大局为重,不能因个人偏见而乱用权力,导致国家和百姓共同受害。特别是京外官员,要明确国家的方针政策,善于权衡利弊,防止激化矛盾。钦此。 这道懿旨主要是对臣民和地方官员的劝告,要求他们从大局出发,尽职尽责,不可因个人情感或偏见而做出错误决策,避免国家陷入更多的混乱和战争。三道懿旨的发布,标志着清朝政权的彻底覆灭,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尤其是第一道懿旨,它是清朝政府主动让位的法律文件,后来被称为逊清四诏,由内阁中书张朝墉收藏,成为重要的历史文献。1975年,这些文件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溥仪退位后,根据当时的优待条件,他继续在皇宫生活了12年。直到1924年10月23日,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囚禁了贿选总统曹锟,成立了新的政府。11月3日,新的政府修改了清室优待条件,要求溥仪彻底离开宫殿,并于11月5日正式宣布修改后的优待条件。这一修正条件使得溥仪的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最终彻底告别了紫禁城,清朝的统治宣告完全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