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融合的纽带:耶律楚材与蒙古帝国的转型根基
创始人
2025-11-08 07:01:47
0

窝阔台汗六年(1234年)春的蔡州城外,汝河的冰水裹挟着硝烟缓缓东流,耶律楚材伫立在蒙古军的帅帐旁,手中紧攥着一卷《贞观政要》。这位四十八岁的蒙古帝国中书令,望着城中竖起的降旗,恍惚间回到了二十年前的克鲁伦河畔:那时他以辽室遗孤的身份拜见成吉思汗,在帐中以“治天下需用儒术”的论断层惊四座,成吉思汗握着他的手叹道“吾图天下,非尔不可辅”,眼中满是期许与信赖。

从辽室遗孤到草原谋士,从成吉思汗的“吾之子房”到窝阔台的“治世之相”,耶律楚材用一生的“守与变”,在蒙古帝国从游牧征服向王朝治理转型的史诗中,书写了属于“跨文明推动者”的独特篇章。他以儒术为刃,划破了草原帝国的劫掠传统;以仁政为盾,守护了中原百姓的生息之地;即便身后遭遇政策反复,他奠定的文明转型根基仍深刻塑造了蒙古帝国的发展走向,成为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融合的关键纽带。

辽室遗孤:乱世中的儒术修行

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年),金朝中都(今北京)的耶律府内,辽朝东丹王耶律倍的八世孙耶律履迎来了第三个儿子,取名楚材,字晋卿。此时距辽朝灭亡已过去七十年,耶律家族虽在金朝为官,却始终保留着辽室贵族的文化印记。耶律履时任金朝礼部尚书,精通经史子集,对这个晚来得子的儿子寄予厚望,常对人说“此子吾家千里驹也,他日必成伟器”。

耶律楚材的童年,浸润在浓厚的儒家文化氛围中。三岁时,父亲耶律履便教他辨识汉字;五岁时,已能背诵《论语》开篇;八岁时,正式拜金朝大儒张汝霖为师,系统学习儒家经典。与其他贵族子弟沉迷享乐不同,耶律楚材常常闭门苦读至深夜,对《尚书》《左传》中的治国之道尤为痴迷,还广泛涉猎天文、历法、医学、占卜等领域,不到二十岁便已“博通经史,兼擅数术”,成为中都有名的青年才俊。

金章宗泰和六年(1206年),十六岁的耶律楚材参加金朝科举考试,以“进士甲科”的优异成绩及第,被授予“开州同知”的官职,正式步入仕途。任职期间,他深入民间体察民情,看到金朝末年赋税沉重、百姓流离的景象,曾多次上书建议减免赋税、整顿吏治,虽因职位低微未被采纳,却积累了宝贵的基层治理经验。这段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苛政猛于虎”,只有推行仁政才能实现天下安定。

金宣宗贞祐二年(1214年),蒙古军大举南下,金朝被迫将都城从燕京迁至汴京(今河南开封)。耶律楚材因父亲去世,留在燕京为父守孝,未能随迁。贞祐三年(1215年),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军攻克燕京,这座百年古都陷入战火之中。耶律楚材目睹城池被破、百姓遭难的惨状,心中悲痛万分,却又无力回天,只得隐居在燕京的报恩寺中,以读书修行度日。他在寺中写下“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的诗句,既抒发了家国沦丧的悲痛,也在等待着改变乱世的契机。

草原遇主:成吉思汗帐下的儒士谋士

成吉思汗攻克燕京后,虽以军事征服震撼天下,却也深知“马上得天下易,马上治天下难”。他听说耶律楚材是辽室贵族后裔,且“博通经史,兼擅数术”,便派人前往报恩寺,邀请耶律楚材前往克鲁伦河畔的蒙古大营相见。此时的耶律楚材,虽对蒙古军的劫掠行为心存不满,但也深知只有借助蒙古帝国的力量,才能结束乱世、拯救百姓,于是毅然决定前往草原。

金泰和八年(1208年),耶律楚材抵达蒙古大营,见到了成吉思汗。成吉思汗见他“身长八尺,美髯宏声”,心中先有几分好感,便问他:“辽金世代为仇,我灭金为你报仇,你为何不谢我?”耶律楚材从容答道:“吾父祖皆为金朝臣子,既食君禄,当忠君事。今金朝灭亡,吾虽悲之,却知天命难违。然大汗若想统一天下,当以仁政待民,而非仅以武力征服。”这番话既展现了他的忠节,又暗含了治国之道,让成吉思汗颇为动容。

为了测试耶律楚材的才能,成吉思汗故意问他占卜之术。当时蒙古军正在围攻西夏,成吉思汗让耶律楚材占卜战事吉凶。耶律楚材通过观察星象,结合西夏的局势,预言“不出三月,西夏必亡”,同时建议成吉思汗“攻克西夏后,勿行屠城,以安民心”。成吉思汗虽未完全采纳屠城的建议,但对他的占卜精准颇为信服,将他留在身边,担任“必阇赤”(文书官),负责处理蒙古帝国的文书事务。

耶律楚材深知,要让蒙古贵族接受儒家思想,必须循序渐进。他利用担任文书官的机会,常常在处理政务时向成吉思汗讲解儒家的治国理念。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时,耶律楚材随行出征,途中多次劝说成吉思汗“禁止劫掠百姓、保护农田桑梓”。在攻克撒马尔罕后,蒙古将领纷纷建议屠城劫掠,耶律楚材急忙向成吉思汗进言:“大汗征讨花剌子模,是为了拓展疆土,若屠城劫掠,既失民心,又无赋税收入,得不偿失。不如保留百姓,征收赋税,以充军饷。”成吉思汗采纳了他的建议,撒马尔罕的百姓得以幸免,这也是蒙古西征中首次未进行屠城的战役。

在西征途中,耶律楚材还展现了卓越的实用才能。他精通医学,曾为成吉思汗的幼子拖雷治病,使其转危为安;他擅长天文历法,准确预测了一次日食,让蒙古贵族对他更加敬畏。成吉思汗对耶律楚材日益信任,常对儿子们说:“耶律楚材是天赐给我们蒙古的良臣,他日我死后,你们一定要重用他,他能帮你们治理天下。”耶律楚材在蒙古帝国的地位,也因此逐渐稳固。

监国时期:拖雷麾下的稳定力量

宋宝庆三年(1227年),成吉思汗病逝于六盘山,临终前留下遗命,立第三子窝阔台为汗位继承人,由第四子拖雷担任监国,暂代朝政。拖雷深知耶律楚材的才能,即位后便任命他为“中书令”,让他全面负责蒙古帝国的政务,尤其是中原地区的治理。耶律楚材终于获得了推行儒家仁政的机会,开始着手整顿蒙古帝国的统治秩序。

当时的中原地区,历经战乱,百姓流离失所,土地荒芜,蒙古贵族还常常将农田改为牧场,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耶律楚材首先向拖雷提出“保护农桑、恢复农业”的建议,他说:“中原地区人口众多,农业发达,若能恢复农业生产,每年可征收大量赋税,足以支撑帝国的军费与开支,远比将农田改为牧场更为有利。”拖雷采纳了他的建议,耶律楚材随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下令禁止蒙古贵族侵占农田,将被侵占的土地归还给农民;设立“劝农司”,专门负责指导农业生产,推广先进的耕作技术;兴修水利工程,修复了黄河沿岸的灌溉设施,使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逐渐恢复。

在恢复农业生产的同时,耶律楚材还着手完善行政制度。他借鉴中原王朝的官制,在中原地区设立“路、府、州、县”四级行政机构,任用汉族儒士与地方贤达担任官员;建立户籍制度,清查人口与土地,为征收赋税提供依据;制定赋税制度,规定“每丁岁科粟二石,驱丁一石,地税每亩粟三升”,这种相对较轻的赋税,既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又为蒙古帝国增加了财政收入。这些举措的推行,让中原地区的社会秩序逐渐稳定,百姓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

蒙古帝国早期没有成文的法律,司法审判全凭蒙古贵族的个人意志,随意性极大。耶律楚材认为“法者,天下之公器也”,便向拖雷建议制定成文法律。他组织儒士与蒙古贵族共同商议,参考中原王朝的法律与蒙古的传统习俗,制定了《便宜一十八事》,对司法审判、赋税征收、驿站管理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其中“禁止私杀百姓”“禁止劫掠民财”等条款,极大地约束了蒙古贵族的行为,保护了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耶律楚材的改革举措,虽取得了显著成效,却也引发了蒙古保守贵族的不满。他们向拖雷进谗言,称耶律楚材“重用汉人,意图架空蒙古贵族的权力”。拖雷虽对耶律楚材信任有加,但也不得不考虑保守贵族的情绪,便对耶律楚材说:“中原之事,全凭卿处置,但需兼顾蒙古贵族的利益。”耶律楚材深知改革的艰难,便采取了“妥协与坚持并举”的策略,在不触动蒙古贵族核心利益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推行汉法,确保改革能够继续推进。

窝阔台时期:治世之相的汉法推行

宋绍定二年(1229年),拖雷召集蒙古各部贵族,在斡难河源召开“忽里勒台”,推举窝阔台为大汗。窝阔台即位后,遵循成吉思汗的遗命,继续重用耶律楚材,任命他为中书令,让他“总领全国政务”。耶律楚材终于获得了全面推行汉法的权力,开始在蒙古帝国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的改革。

在政治上,耶律楚材进一步完善行政制度。他在中央设立“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由中书令总领政务,下设“左丞相”“右丞相”“平章政事”等官职;在地方继续推行“路、府、州、县”四级行政机构,同时设立“行中书省”,作为中央在地方的派出机构,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他还规定“官员任免需经中书省审核,由大汗批准”,杜绝了蒙古贵族随意任命官员的现象,提高了行政效率。

在经济上,耶律楚材推行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举措。除了继续恢复农业生产外,他还重视商业与手工业的发展。他下令开放中原地区的集市,鼓励商人进行贸易活动;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征收关税;扶持手工业作坊,推广中原地区的先进手工业技术,如纺织、冶铁、瓷器制造等。这些举措的推行,让蒙古帝国的经济逐渐繁荣起来,财政收入也大幅增加。

耶律楚材深知,要推行汉法,必须培养一批既懂儒家文化又熟悉蒙古事务的人才。他向窝阔台建议“开科取士”,选拔汉族儒士为官。窝阔台采纳了他的建议,于宋端平二年(1235年)在中原地区举行了首次科举考试,史称“戊戌选试”。此次科举考试共选拔出四百多名儒士,其中不少人后来成为蒙古帝国的重要官员,如杨奂、张文谦等。“戊戌选试”的举行,不仅为蒙古帝国选拔了人才,更让儒家文化在蒙古帝国得到了广泛传播。

蒙古帝国早期没有统一的货币,交易多以物易物,极为不便。耶律楚材向窝阔台建议“发行纸币”,规范货币流通。窝阔台采纳了他的建议,于宋端平三年(1236年)发行了蒙古帝国的第一种纸币“交钞”。“交钞”以白银为储备,可在全国范围内流通,极大地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发展。为了防止通货膨胀,耶律楚材还规定“交钞的发行量需根据白银储备情况确定”,确保了货币的稳定。

耶律楚材的改革举措,遭到了蒙古保守贵族的强烈反对。其中以窝阔台的弟弟察合台为首的保守贵族,多次向窝阔台进谗言,称耶律楚材“推行汉法,损害蒙古贵族的利益”。有一次,察合台对窝阔台说:“大汗是蒙古的大汗,当以蒙古习俗治理天下,为何要重用汉人,推行汉法?”耶律楚材从容答道:“蒙古虽强,却人口稀少,若要统治中原地区,必须推行汉法,任用汉人,否则难以长治久安。大汗若只知劫掠,不知治理,不出十年,天下必乱。”窝阔台深知耶律楚材所言有理,便坚定地支持他的改革,对保守贵族的谗言不予理会。

灭金之战:仁政理念的实战践行

窝阔台即位后,将消灭金朝作为首要目标。宋绍定四年(1231年),窝阔台召开军事会议,决定分兵三路进攻金朝:东路军由斡陈那颜率领,从山东出发,进攻金朝东部地区;中路军由窝阔台亲自率领,从山西出发,直取金朝都城汴京;西路军由拖雷率领,从陕西出发,迂回进攻金朝南部地区,约定三路大军在汴京会师。耶律楚材作为中书令,负责为大军筹集粮草与物资,同时随军出征,以便随时提出建议。

在灭金之战中,耶律楚材始终坚持“仁政理念”,多次劝说蒙古将领“禁止屠城、保护百姓”。西路军在拖雷的率领下,穿越南宋疆域,迂回至金朝南部,与金军主力在三峰山展开激战。金军大败,蒙古军趁胜追击,包围了汴京。汴京守将崔立见大势已去,开城投降。蒙古将领纷纷建议屠城劫掠,耶律楚材急忙向窝阔台进言:“汴京是金朝的都城,人口众多,财富丰厚,若屠城劫掠,既失民心,又无赋税收入。不如保留百姓,征收赋税,以充军饷。同时,汴京有许多儒士与工匠,若能重用他们,对治理天下大有裨益。”窝阔台采纳了他的建议,下令禁止屠城,汴京的百姓得以幸免。

攻克汴京后,蒙古军继续追击金朝的残余势力。宋绍定六年(1233年),蒙古军攻克蔡州,金朝皇帝完颜守绪自焚而死,金朝灭亡。在灭金之战中,耶律楚材不仅为大军筹集了充足的粮草与物资,确保了战争的顺利进行,更凭借自己的努力,挽救了数百万百姓的生命。据史书记载,在灭金之战中,蒙古军共攻克金朝城池一百多座,由于耶律楚材的劝说,仅汴京、蔡州等少数城池未遭屠城,其余城池的百姓大多得以保全。

灭金后,耶律楚材着手整顿中原地区的秩序。他首先下令清查人口,建立户籍,共清查出血统纯正的百姓四百多万户;然后制定赋税制度,规定“每丁岁科粟二石,驱丁一石,地税每亩粟三升”,同时减免受灾地区的赋税;还设立“义仓”,储备粮食,用于救济灾民。这些举措的推行,让中原地区的社会秩序迅速稳定下来,百姓的生活也逐渐恢复正常。

在整顿秩序的同时,耶律楚材还注重保护儒家文化。他下令收集金朝的典籍与文物,设立“编修所”,组织儒士整理编纂金朝的历史与文化典籍;在汴京、燕京等地设立“书院”,邀请儒家学者讲学,推广儒家教育。他还亲自撰写《西游录》,记录自己跟随成吉思汗西征的经历与所见所闻,为研究蒙古帝国的历史与文化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晚年风波:改革之路的坚守与遗憾

窝阔台晚年,逐渐沉迷于酒色,对朝政的关注度日益降低。蒙古保守贵族趁机再次发起对耶律楚材的攻击,他们勾结窝阔台的宠臣奥都剌合蛮,试图夺取耶律楚材的权力。奥都剌合蛮是一个商人,凭借向窝阔台进献财宝获得宠信,他向窝阔台建议“增加赋税,以充实国库”,得到了窝阔台的采纳。

耶律楚材深知增加赋税会加重百姓的负担,引发社会动荡,便坚决反对奥都剌合蛮的建议。他对窝阔台说:“大汗即位以来,推行仁政,百姓才逐渐安居乐业。若增加赋税,百姓不堪重负,必然会起来反抗,到那时天下必乱。奥都剌合蛮只为一己私利,不顾天下安危,大汗不可听信他的谗言。”窝阔台此时已沉迷于酒色,对耶律楚材的话不再像以前那样重视,反而对他说:“天下之大,何必在乎这一点赋税?奥都剌合蛮也是为了国库着想,就让他试试吧。”

奥都剌合蛮得到窝阔台的支持后,开始在中原地区增加赋税,还随意任免官员,鱼肉百姓。耶律楚材多次上书弹劾奥都剌合蛮,却都被窝阔台驳回。有一次,奥都剌合蛮诬陷一位汉族官员贪赃枉法,要求窝阔台将其处死。耶律楚材经过调查,发现这位官员是被诬陷的,便向窝阔台据理力争。奥都剌合蛮趁机对窝阔台说:“耶律楚材偏袒汉人,无视大汗的权威,应当严惩。”窝阔台大怒,对耶律楚材说:“我是大汗,难道不能处死一个官员吗?”耶律楚材从容答道:“大汗当然可以处死一个官员,但根据法律,这位官员罪不至死。大汗若随意处死官员,将会失信于天下,以后谁还会为大汗效力?”窝阔台听后,怒气渐消,最终赦免了那位官员。

耶律楚材见窝阔台日益沉迷酒色,保守贵族势力日益壮大,自己的改革举措难以继续推行,心中十分悲痛。他积劳成疾,身体日益衰弱,但仍坚持处理政务,为蒙古帝国的稳定操劳。宋淳祐元年(1241年),窝阔台病逝,耶律楚材失去了最坚实的支持者,他的改革之路也陷入了绝境。

窝阔台死后,其皇后乃马真氏临朝称制。乃马真氏是一个保守的蒙古贵族,她重用奥都剌合蛮等宠臣,废除了耶律楚材推行的多项汉法改革举措,将国家大权交给了奥都剌合蛮。耶律楚材多次向乃马真氏进言,劝说她“继续推行汉法,任用贤才”,却都被乃马真氏驳回。耶律楚材见自己一生的心血付诸东流,心中悲愤交加,病情进一步加重。

宋淳祐三年(1244年),耶律楚材在燕京病逝,享年五十五岁。他的去世,让中原百姓与汉族儒士深感悲痛,纷纷自发为他哀悼。蒙古帝国的不少官员也前往吊唁,缅怀这位为蒙古帝国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儒臣。乃马真氏为了笼络人心,为耶律楚材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追封他为“太师”“上柱国”“广宁王”,谥号“文正”。

历史回响:儒臣的遗产与文明融合

耶律楚材的一生,是为推行儒术、拯救百姓而奋斗的一生,是坚守仁政、促进文明融合的一生。他作为辽室遗孤,在金朝灭亡后,没有沉沦消沉,而是借助蒙古帝国的力量,积极推行汉法,试图以儒术治理天下,为蒙古帝国从游牧征服向王朝治理的转型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努力,不仅挽救了数百万百姓的生命,更促进了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融合,为后来忽必烈建立元朝、推行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在政治上,耶律楚材建立的中书省、行中书省等行政制度,为后来元朝的行政制度奠定了基础;他推行的科举考试,为蒙古帝国选拔了大量人才,也让儒家文化在蒙古帝国得到了广泛传播。他制定的《便宜一十八事》,是蒙古帝国第一部成文法律,为后来元朝法律的制定提供了重要借鉴。

在经济上,耶律楚材推行的保护农桑、恢复农业生产的举措,让中原地区的经济迅速恢复;他发行的纸币“交钞”,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全国性纸币之一,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发展;他制定的赋税制度,既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又为蒙古帝国增加了财政收入,为蒙古帝国的扩张与发展提供了经济支撑。

在文化上,耶律楚材注重保护儒家文化,收集整理金朝的典籍与文物,设立书院推广儒家教育,为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撰写的《西游录》《湛然居士文集》等著作,记录了蒙古帝国的历史与文化,是研究蒙古帝国历史的重要资料。同时,他也促进了蒙古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流融合,让蒙古贵族逐渐接受儒家文化,为后来元朝的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耶律楚材的遗产,不仅影响了蒙古帝国与元朝的发展,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推行的汉法改革,促进了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融合,为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他坚守的仁政理念,成为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了后世的统治者。他的故事,也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儒治国、救民于难”的典范,被后世传颂不衰。

如今,在北京的颐和园、承德的避暑山庄等地,仍能看到纪念耶律楚材的遗迹;在内蒙古的克鲁伦河畔,也流传着他辅佐成吉思汗、窝阔台推行汉法的传说。耶律楚材的名字,早已超越了时代的局限,成为中国历史上文明融合的象征,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辰安科技中标:[江西省公共资源... 证券之星消息,根据天眼查APP-财产线索数据整理,根据江西高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本级11月5...
新任云南省委常委王正英已任省委... 王正英 资料图 据《云南日报》消息,11月7日,省委办公厅举行厅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扩大)学习,省委...
原创 杨... 杨得志是一位从贫困中走出来的将军。他经历了战火的洗礼,从班长到指挥员再到将军,奋勇征战了24年。直到...
原创 关... 关羽死后,刘备十分伤心,曹操则是复杂的心情,既有喜悦也有忧虑,但实际上,事情的真相却并非如此。关羽的...
文班22+8申京25+9 杜兰... [搜狐体育战报]北京时间11月8日,2025-2026赛季NBA杯继续进行,其中西部C组一场比赛中主...
书籍点亮希望之光,上海监狱探索... 近日,上海市监狱管理局在未成年犯管教所召开阅读矫正项目现场推广会,聚焦“以阅读修正认知、以文本抚慰情...
工艺美术大师王义先生诗词:梅雪... 梅雪笺: (文:王义) 琼花好色吻冰肌, 肆意飞窗入砚池。 风剪案头千页纸, 香茶煮雪已成诗。 20...
杨瀚森最新采访谈自己:夏联都是...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曹林波 近日,开拓者球员杨瀚森的个人纪录片播出。在纪录片中,杨瀚森谈到了关于自身...
王天生书法 王天生先生作为当代书法艺术领域一位备受瞩目的实践者,其作品“无上慧坚固,功德华庄严”以其深厚的文化内...
原创 难... 386旅陈赓的旅部,三天里安静得连根针掉地上都能听见。 电话没人打,电报没发。就好像整个指挥部停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