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避寒
编辑|避寒
播放电视剧,好汉们走进酒馆,拍桌子:"小二,切二斤牛肉来!"
你信了吗?
宋朝人切的压根不是牛肉,那个年代,吃牛肉要坐牢。真正摆上餐桌的,是另一种被嫌弃了几百年的肉。
羊肉才是权力通行证
宋朝的餐桌上,肉分三六九等。
皇宫里每年宰杀十万只羊,43万斤羊肉,全进了皇帝和官员的肚子,猪肉呢?一年4100斤。这比例悬殊到什么程度?一头羊的地位,顶一百头猪。
羊肉不是食物,是身份证。
宋仁宗有天半夜饿醒了想吃烧羊,身边人问,您怎么不吩咐御厨准备?皇帝摇头:"我要是说了,以后御厨天天晚上宰羊等着,一只羊的命,比不上这个规矩。"
听着像节俭,其实是另一层意思——羊肉消费必须克制,因为羊本身就是战略物资。
宋朝和辽国做边境贸易,什么都能换,羊不行。辽国人明说了,羊皮做军帐、做军服,这玩意儿不能出境。西夏人更狠,几斤茶叶换一只羊,羊比茶叶金贵。
南宋有个官员写打油诗:"平江九百一斤羊,俸薄如何敢买尝。"九百文一斤,这价格放今天,相当于一斤羊肉卖八百块。
穷人吃不起,富人吃得起,也不敢天天吃。
杭州有个女厨师,专门给达官贵人做羊肉,她做五份羊头签,要十个羊头,刮下羊脸上的肉,剩下的全扔。五斤葱,只取中间最嫩的那一截,仆人看不下去,想捡她扔掉的羊头,她骂:"狗东西。"
请她做一顿饭,轿子接送,知府吃完,钱包见底。
羊肉贵到能吃垮一个家,士大夫家里办宴席,提前几个月攒钱。酒得按国宴标准,菜得铺满桌,羊肉不上够分量,别人笑话你小气。司马光专门写文章批评这风气,没用。
吃羊肉这事儿,早就不是吃饭,是站队。
牛肉?敢吃就敢抓你
《水浒传》害人不浅。
武松打虎前,景阳冈上"切二斤熟牛肉",李逵动不动"再来二斤牛肉"。看多了,谁都以为宋朝人吃牛肉跟喝水一样随便。
真相是,吃牛肉违法。
《宋刑统》写得明明白白,私自宰杀官牛或私牛,判一年半徒刑,自己杀自己养的牛,判一年。
汉朝更狠,《淮南子》里说:"杀牛者诛。"杀牛的人,偿命。
牛是生产工具,犁地、拉车、运粮,一头牛能顶十个壮劳力。农业社会,牛死了,一家人就废了,朝廷能不管?
宋太宗淳化四年,开封有个叫牟晖的人丢了头猪。他跑去开封府报案,官府不受理,猪又不是被偷的,自己跑丢的,管不了,牟晖不服,跑去敲登闻鼓。
这鼓是干什么的?告御状用的。
消息传到皇帝那儿,宋太宗不怒反喜,还给宰相赵普写了封信:"有人来问朕要猪,朕哪儿见过他的猪?可喜的是,天下无冤民。"最后赏了牟晖一千文钱。
一头猪丢了,能惊动皇帝,你说牛要是被杀了,得出多大的事?
《水浒传》写的是宋朝故事,作者是元末明初的施耐庵。到了元朝,蒙古人入主中原,吃牛肉没那么多禁忌了。施耐庵写书的时候,脑子里装的是自己那个年代的生活经验。
他不是故意骗你,他自己也搞混了。
市井小说讲究热闹,好汉们吃肉喝酒,总不能写"切二斤猪肉",听着不够豪迈。牛肉听着带劲,就这么写了,后人看书,当了真。
电视剧更离谱。导演图省事,看《水浒传》怎么写,就怎么拍,观众看多了,印象就成了历史。
猪肉的翻身仗
宋朝的猪肉,贱到尘埃里。
一匹马25到50贯,能买25到50头猪,苏轼写过:"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真不是夸张。
富人不吃,穷人不会做。
上层社会看不上猪肉,吃猪肉掉身份。士大夫聚会,你端一盘红烧肉上桌,别人觉得你寒酸,羊肉才配得上体面人。
医学家更绝,孙思邈说:"猪肉久食,令人少子精。"意思是吃多了生不出孩子。还有人写:"猪肉能闭血脉、弱筋骨。"吃猪肉伤身体,这是当时的主流观点。
穷人倒是想吃,可不会做,猪肉腥膻,处理不好,根本咽不下去。
苏轼站出来了。
元丰三年,他被贬到黄州,当团练副使,这官有多小?没实权,拿的俸禄少得可怜。苏轼穷到什么程度?买不起羊肉,只能吃猪肉。
他没抱怨,反而琢磨怎么把猪肉做好吃。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锅洗干净,少放水,小火慢炖,别着急翻动,等它自己熟透,味道自然就出来了。
这就是东坡肉的做法。
有朋友劝他:"吃猪肉容易得风病。"苏轼笑:"你这是诬告猪肉。"
他还写信给朋友陈襄,陈襄研究佛学,苏轼说:"你天天讲龙肉,我吃猪肉又美又管饱。"
一个大文豪,把猪肉吃出了文化。
苏轼的影响力太大了,他吃猪肉,写猪肉,夸猪肉,猪肉的地位开始松动。
明朝万历年间,"东坡肉"这个名字才正式出现,餐馆老板聪明,借苏轼的名气做招牌,食客慕名而来,一尝,真香。
清朝袁枚写《随园食单》,把猪肉叫"广大教主",意思是肉类之王。他专门写了一章介绍几十种猪肉做法,牛肉羊肉加起来才十种。
猪肉翻身了。
小二端上来的是什么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宋朝人走进酒馆,喊"小二,切二斤肉",这肉到底是啥?
猪肉。
牛肉不能吃,吃了违法;羊肉太贵,普通餐馆进不起货。就算进了,一斤九百文,谁吃得起?
猪肉便宜,餐馆备得起,食客也点得起,二斤猪肉,几十文钱就能搞定。
你看《清明上河图》,街边小摊、酒肆茶楼,卖的都是猪肉。宋朝城市繁荣,餐饮业发达,市民阶层消费能力有限,猪肉才是他们的日常选择。
"切二斤肉"听着豪爽,其实是因为猪肉便宜,要是羊肉,谁敢开口要二斤?
宋朝人对猪下水的处理,更是一绝,猪肠、猪肚、猪肝,各种做法都有。今天你吃的卤煮、爆肚,根子都在宋朝。
餐桌上的肉,从来不只是肉,它是阶层,是法律,是文化,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羊肉属于权贵,牛肉碰不得,猪肉才是老百姓的底色。
下次看《水浒传》,好汉们喊"切二斤牛肉",你可以笑笑。
他们真要在宋朝那么喊,小二端上来的,还是猪肉。
参考信资料:
人民网《担心疯牛病数国暂停进口巴西牛肉,没法进口的宋朝人真能大口吃肉?》
澎湃新闻《东坡肉:苏东坡如何让猪肉在中国复兴》
东方网《读史|在宋朝,看你吃什么肉,就能判定你属于哪个社会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