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那点儿事儿,真真假假的从来就没断过。尤其是孝庄太后和多尔衮这两位,一个是辅佐幼帝的太后,一个是权倾朝野的摄政王,他俩之间的关系,几百年来就没跳出过人们的讨论圈。
说实话,我以前也觉得这就是野史瞎编,正史里都没明说的事儿,哪能当真?可后来翻了些史料,发现有些细节真不是空穴来风,越琢磨越觉得有意思。
最扎眼的就是多尔衮那“皇父摄政王”的封号。你想想,摄政王就摄政王呗,加个“皇父”算怎么回事?这可不是随便叫的,顺治元年的时候还叫“叔父摄政王”,后来又升成“皇叔父摄政王”,到了顺治五年,直接就成了“皇父摄政王”。
我记得第一次看到这个封号变化的时候,还愣了一下。这称呼的递进,不就跟一步步突破界限似的?要是单纯的君臣,或者叔侄,犯得着把“父”字加进去吗?而且当时朝鲜的史料里都有记载,说清廷来的使者都直接称呼多尔衮为“皇父”,朝鲜国王还特意问过使臣,这是不是意味着太后下嫁了。你说这事儿怪不怪?
再说说孝庄太后死后的安排,这事儿更让人费解。按说清朝的规矩,皇后去世了那肯定得跟皇帝合葬,皇太极的陵墓在盛京,也就是现在的沈阳。可孝庄太后临死前特意嘱咐,说自己跟皇太极合葬不太合适,让孙子康熙把她葬在遵化。
康熙也是头疼,奶奶的话不能不听,可祖宗规矩也不能破啊。结果这事儿就拖了三十多年,直到雍正继位才把孝庄的陵寝建好,还特意放在了清东陵的风水墙外。你品,你细品,要是没点特殊原因,太后怎么会不愿意跟丈夫合葬?民间都说她是因为下嫁过多尔衮,觉得没脸见皇太极,这话虽然没正史佐证,但也不是完全没道理。
还有个细节,可能好多人没注意到。多尔衮死后那待遇,简直是坐过山车。刚死的时候,顺治追封他为“清成宗”,给的谥号都是皇帝级别的。可没过两个月,就突然翻旧账,不仅夺了封号,还把墓给掘了。
这转变也太快了点吧?要是单纯的君臣失和,至于这么狠吗?有人说顺治是恨多尔衮专权,可早不清算晚不清算,偏偏在多尔衮刚死的时候先封后罚。我总觉得这里面有更深的原因,是不是多尔衮的存在,牵扯到了孝庄太后的名声?要是真有下嫁这回事,顺治长大了肯定觉得丢人,清算多尔衮也算是一种变相的“遮丑”。
当然了,正史里确实没明写“下嫁”俩字,这也是事实。毕竟这种事太影响皇家颜面,就算真发生了,也不可能白纸黑字记在正史里。可那些旁敲侧击的细节,又让人没法完全忽视。
有时候我就想,孝庄一个女人带着六岁的顺治,在那么复杂的朝堂上站稳脚跟,多尔衮的支持肯定少不了。当时多尔衮手握重兵,要是真想篡位,谁拦得住?他没那么做,是出于对孝庄的感情,还是对皇太极的忠诚?
还有人说这是满人的旧俗,兄死弟娶嫂很正常,没必要大惊小怪。可那时候清朝都已经入关了,正在学汉人的礼仪文化,真会公然保留这种旧俗吗?这又是个说不通的地方。
其实啊,历史这东西本来就不是非黑即白的。正史里的记载未必全是真的,野史里的传言也未必全是假的。孝庄和多尔衮之间到底有没有那回事,可能永远也没法有个确切的答案。
不过话说回来,也正是这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细节,才让历史变得这么有魅力。要是啥都写得明明白白,那还有啥琢磨的劲儿呢?你们觉得这三个细节能说明问题吗?或者你们还知道啥别的冷门细节,都来聊聊呗。
上一篇:清顺治通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