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趁着大将军曹爽陪皇帝曹芳出城祭拜魏明帝曹叡的陵墓时,发动了著名的“高平陵之变”。他成功地诛杀了曹爽以及所有支持曹爽的党羽。
这些被杀的人中,包括曹爽的重要谋士桓范,他的死显得尤为遗憾。桓范当时正试图逃出洛阳,想通过带着曹爽的大将军印绶赶到曹爽所在的地方,力劝曹爽立刻带皇帝撤退,去许昌,借此以天子之名号令天下兵马,发动一场反击司马懿的行动。桓范认为,若能动员全国兵力讨伐司马懿,他必定能够战胜对方,甚至不需要考虑敌人如何反抗。但曹爽却过于幼稚,幻想通过投降获得安稳的生活,最终让自己陷入了司马懿的屠刀之下,并且连同支持他的亲信们都遭到满门抄斩。
这场政变不仅摧毁了曹爽,也波及到了许多曾一同为其拼搏的将士与谋士。桓范当时为帮助曹爽逃脱,不惜冒着生命危险,矫诏带领曹爽的大军逃出洛阳。若桓范选择留在洛阳,不参与这场逃亡,或许他就能保住性命,但他却选择了站错队,押错宝,最终丧命。
然而,尽管司马懿大肆屠杀曹爽党羽,却唯独没有杀掉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辛敞。辛敞是辛毗的儿子,当时是曹爽的参军。辛毗在司马懿与诸葛亮对峙时,曾多次代表皇帝来压制那些想请战的将领,司马懿与辛毗之间有过深刻的恩怨。
在高平陵之变爆发时,辛敞虽然是曹爽阵营的一员,但在逃离洛阳时,他内心充满了恐惧,不知道该如何抉择。为了决定是否与鲁芝一起离开,他去问了姐姐辛宪英的意见。辛宪英告诉他,虽然事情无法预知,但从大局来看,司马懿的行动是合理的,而曹爽的做法则显得极不妥当,她认为曹爽最终会失败。辛敞问姐姐是否应该离开,辛宪英严肃地回答他,作为一个有责任的人,不能在关键时刻放弃职责,帮助曹爽不是因为个人情感,而是因为应该履行自己的义务。
在姐姐的劝说下,辛敞决定跟随鲁芝一起逃出洛阳,前往曹爽的身边。虽然最后曹爽失败,司马懿胜利,并亲手处死了曹爽和所有支持他的人,辛敞却幸运地被司马懿放过。
事后,辛敞深感自己幸免于难,并且对姐姐的忠告心存感激。他感慨地说,如果不是听从姐姐的建议,自己可能会做出不义之举,失去了立足的根本。
这一段历史,不仅揭示了曹爽的错误判断和轻敌,也表现了辛敞在关键时刻的良知与抉择,展现了他对义理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