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禹是一位非常聪明的人,二十四岁就被任命为大司徒,堪称天之骄子。无论是智力还是情商,刘秀都对这位老同学非常认可。然而,西征赤眉军的失败让刘秀对邓禹的表现感到不满意。原本手握两万精兵,经过扩编后有了百万大军,结果最后只剩下了二十四人。这场失败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一、成功的预测种下了失败的隐患 建武元年,赤眉军进入关中,开始进攻长安的更始大军。对刘秀而言,这是一个乱世中的胜机;而对邓禹来说,这也是一个展示自己军事才能的机会。自从河北起兵,刘秀任命的每一位将领,都会先征求邓禹的意见,许多后来的名将,比如寇恂、贾复、吴汉等,都是邓禹推荐的。然而,尽管看到自己推荐的将领在战场上大放异彩,邓禹自己却没能有太多功绩,这让他感到焦虑。最后,虽然邓禹做出了审慎的战略判断,但西征却以惨败告终。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场灾难呢? 西征的失败,主要源于邓禹是否应主动对长安发动总攻的问题,他与大多数将领产生了严重分歧。他坚持不进攻的理由有三个:首先,虽然兵力占优,但精兵寥寥无几,且粮草紧缺,后勤保障问题严重;其次,赤眉军士气正盛,贸然进攻可能会付出巨大的代价,因此应暂时避免与其正面冲突;第三,赤眉军不过是些山贼,迟早会因缺乏根基而撤退,自己只需耐心等待,等他们撤退后,便能轻松占领长安。基于这些判断,邓禹甚至拒绝了刘秀要求立即出兵的命令。邓禹当时确实拥有足够的权威和资本反对上级,最终赤眉军果真撤退,长安也顺利占领,这让邓禹更加坚定了日后根据自己判断行事的信念。然而,正是这一违抗命令的行为,给他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他失去了下属的信任,反叛的风头悄然出现。
二、冯愔的反叛动摇了邓禹的权威 一个团队的凝聚力,既依赖于领导者的权威,也取决于下属的执行力。邓禹违抗刘秀命令,为下属树立了一个不好的榜样。不久之后,邓禹的两名下属冯愔和宗歆因为权力斗争发生了激烈冲突,最后冯愔杀死宗歆,并带领部队起义。 冯愔反叛的原因很简单:邓禹都敢违抗皇帝的命令,那么我也可以不听你的命令。当刘秀得知冯愔反叛的消息时,冷静地说道:“冯愔必被他的部下所擒。”果然,这场反叛最终以冯愔被捕而告终。这一事件充分说明了执行力松懈会引发连锁反应。邓禹不执行刘秀的命令,下属就敢效仿他抗命。在任何时代,尤其是战争时期,抗命的行为都是不可忽视的严重问题。如果不加以惩罚,可能会导致失去领导力的局面。更糟糕的是,邓禹在此后完全丧失了部队的信任和支持,许多士兵纷纷逃离,军心动摇,西征的失败几乎已经注定。 三、第二次抗命,西征全军覆没 赤眉军撤退后,向扶风进军,途中遭遇大雪,粮食短缺,最后不得不返回长安。两军再度交战,邓禹的大军再次失败,长安再次丢失。这时,刘秀已经充分了解了局势的变化: 首先,长安的粮草在赤眉军撤退前就已经所剩无几,邓禹的军队并没有得到太多补给;其次,邓禹的军队刚刚失败,士气低落,已无法控制军队局面;最后,赤眉军虽然撤退,但也面临困境,刘秀已制订好新的围剿计划。 因此,刘秀下令邓禹立即撤军,并多次叮嘱,不允许擅自出战。然而,邓禹再次违抗命令,主动出击。他不愿意带着失败的局面回去,怕面对刘秀时无颜见人。然而此时邓禹的军队已经饥肠辘辘,完全没有战斗力,最终全军覆没,彻底瓦解。 四、西征的教训与总结许多人批评邓禹的失败,认为他没有在适当的时机攻占长安,虽然这一点在某些方面是正确的,但从邓禹的角度来看,缺乏准确情报使得他很难判断形势: 首先,长安的粮草完全耗尽,超出了邓禹的预期;其次,冯愔的反叛对邓禹的部队打击巨大,造成了不可逆转的影响。因此,单纯批评邓禹未能早些进攻长安并不全面。毕竟,历史上很多有名的将领也采取过“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策略。然而,邓禹在失去权威、士气低落的情况下依然强行出战,显然是为了自己的面子,忽视了实际的战斗条件。 结语 西征失败后,邓禹在建武四年再次带兵出征,但在接下来的九年里,直到建武十三年刘秀一统中原,他再也没有上过战场。从这一点来看,西征的失败对邓禹的影响极为深远。尽管他后来成为了“云台二十八将”之一,但他在西征中的错误判断、领导力的丧失以及执行力的缺乏,必定是他心中永远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