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临死前才明白:逼死自己的人不是吴三桂和李自成,而是这个人
创始人
2025-10-10 17:32:02
0

文|星海

编辑|星海

《——【·前言·】——》

崇祯死时,煤山风声凛冽,城门已破,宫墙尽焚。他低头自缢,却没留下只言片语点名真凶。

吴三桂未至,李自成刚入,真正逼他走上绝路的,早已在宫廷之内、章台之下埋伏多年。这场崩塌,不是一天形成,也不止一人推手。

帝登极与阉党清洗

1627年,明熹宗驾崩,信王朱由检继位,即崇祯帝。登基不久,他便着手削弱宦党权势。魏忠贤的势力曾在晚熹宗时期进入巅峰,权倾朝野,干预人事、控制内外。他在太监系统中掌握大量资源,扶持自己门客,控制东厂、内监网络,干涉六部与尚书事务。

崇祯即位后,诸多官员上书指其种种逆党行为。朝廷下令抄查其党羽,逐步解除其对尚书、厂卫、礼部、吏部的控制。魏忠贤被迫辞职流放至凤阳,途中在阜城自缢。至此,阉党一时失权,朝政权衡出现新动向。

魏忠贤垮台后,东林党与文臣集团短暂上位。崇祯迅速任用韩爌叶向高赵南星王洽何如宠等人为朝中要员。这批人多属于清议士人,他们曾被魏忠贤压制多年,在朝中争取复权。

朝堂中,一批曾被弹劾、罢官的东林士大夫被召回,许多被诬陷之人获得平反。与此同时,崇祯对监察、弹劾、肃贪都有所行使,使士风出现一时整肃局面。

在朝政稳定趋向之时,崇祯任命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兼都御史,督师京师、蓟辽地区。他兼任京畿、天津、登莱、山海关军务,一度在北方抗清防线上备受信任。

袁崇焕过去曾在辽东立功,崇祯欲以其才力稳固边防。朝臣上报请求赐予他尚方宝剑、加授崇祯以越者身份,以显示皇帝对其重视。袁崇焕上表辞谢功名恩赐,称以边防立功为重,不敢受蟒袍之赐。朝中对他的期望甚高。

朝廷在这段时期呈现出由宦政向文官主导的短暂转折。但文臣集团并不是完全统一。一方面,士人之间存在派别之争;另一方面,地方势力、军事将领、边防幕僚在新旧过渡中保持各自利益。崇祯虽在表面上推进整肃、启用旧臣,却并未建立起足以稳定长期政局的机制。袁崇焕在北方战局中被赋予重任,其所主张的严守边防、推广器械、加强城防工程,逐渐成为朝外抗清力量的中坚。

至1630年,朝中关于袁崇焕的议论日渐激烈。部分朝臣指其“通敌谋反”,怀疑其与后金议和之可能。清军在辽东不断乘虚进逼,边防形势愈发紧张。崇祯在压力之下,采纳议论者的建议,下令逮捕袁崇焕。

袁被带入京师,接受审讯,遭以通敌罪名定罪。其最终受到磔刑。其死后,辽东防线大幅失守,边将部队大乱。朝廷内部震动弥深,一线抗清力量因其失势而动摇。

边患加剧与财政枯竭

袁崇焕被处决之后,辽东防线犹如被割裂。清军趁势推进,山海关、宁锦、宣府线频现破口。后金改号为“大清”,其军事体制、机动能力、武器革新迅速。清军屡次深入明境,进一步加剧边防逆境。明朝在边防上再无可靠核心。

崇祯未停止调遣将领,多次更换督师、巡抚、将领制度。边将动辄更迁,不少熟练指挥官被罢黜或贬黜。战略方向在“坚守”与“出击”之间反复,未能形成连贯战线。兵部调拨兵力、饷银、弹药往往滞后或亏空。军队制度松散,地方戍守多依赖地方官吏与民兵支援,实战能力疲弱。

孙承宗是那一时期重要人物之一。他曾主张修筑后防城垒、蓄备粮草,以防清军南侵。但他因政见与朝中派系争端频遭弹劾,无法长时间掌握实权。1638年,他辞去兵部尚书和大学士职务,回乡养老。他在辽东变局中曾有建树,在朝中与士大夫间具有一定威信。辞职之后,边防再无其统筹能力,北方抗清力量继续走低。

与此同时,社会危机不断加剧。朝廷开支剧增,赋税沉重,却征收困难。粮价高涨、洪涝灾害频发、盗贼横行。地方流民累年漂泊,土地荒芜、税收锐减。中央财政不能及时补给军饷、粮草。军队常年得不到应有补给,水旱年缺,支援线断,戍守部队经常哗变或弃守。兵卒忍饥受冻,抵抗意志日渐削弱。

李自成与张献忠等起义力量在这段时光里不断壮大。他们或因农民不堪赋税压迫而反叛,或因战火蔓延而组织武装。他们攻占乡镇、劫掠粮仓,不断扩张地盘。朝廷调兵镇压,却因调遣缓慢、补给不足、指挥不一而效果不彰。起义势力在中原、陕甘、湖广等地蔓延。明廷对内乱的回应疲软,无法阻绝这股地下力量的扩张。

1640年,局势全面失衡。边防屡破、内乱四起、财政破产、将领疲敝。崇祯每天深居宫中决策,朝中大臣多次请调援军、拨银救急,却往往无力兑现。体制已无法支撑,中央命令迟缓、空议多于实行,地方势力自行其是。边境与中央之间的断层不断拉大。

至此,朝廷在边防、财政、军事、地方治理这四条线上几乎同时受创。明朝军政体系出现多头断裂,防线不再坚固,社会矛盾四面爆发。崇祯面对的,不再是某一条河山的危局,而是整体结构的崩溃。

京师告急与最后防线崩溃

京师防线在1641年以后不断崩裂。李自成部队一路南下,速度惊人,明廷虽多次调兵遣将,却多半迟到或兵力不足。各省巡抚、守将调动频繁,缺乏集中指挥。

1643年春,守备将领孙传庭关中阵亡,京城周边防务损失严重。朝中再无主将可用。朝廷一面遣使召集南方援军,一面试图加固京师城墙、补给粮草,却因财政枯竭、补给线断裂、兵饷拖欠,效果甚微。

三月初,李自成部队逼近宣府、昌平。宣府失陷后,太监杜勋投降、城池陷落。京师周围防线接连告破。昌平守军溃退,城中震荡不已。皇城门窗被点燃、火光映照苍白夜空,城中惊恐蔓延。

皇帝召集文武百官,急议防守或撤退方案。少数官员主张迁都南京或南巡,有人主张死守,更多者沉默不语。几日讨论,无定论。外城火起,城墙裂缝扩大,城门失守。禁军疲敝,将领或弃守,或战死,或撤退无命令。

城门被破后,李自成军队涌入宫城。皇宫护卫力量散乱,宫内守卫沦陷。皇帝身披朝服登上景山那里,他自缢。宫殿失控,火焰蔓延,后宫殉难者遍地。宫门大开,无人再提号角。皇室血脉断裂,京师陷入大顺政权控制。

李自成入宫后,搜查文书、查找太子朱慈烺与宗室下落。宫廷内殿、御花园一度被用作大顺军驻扎地。宫人、太监、殉葬者尸骨遍布宫廷。城中官吏多数潜逃、投降或被捕。多日无人接管政务,新政令尚未建立,混乱占据上风。

宫门外,街巷空荡,富户被抄家、官员被追捕、百姓惊恐静默。太监王承恩等几人陪葬自尽。李自成颁令安置崇祯遗体,从万岁山移至明陵改殡。京师待定,南方政局未稳。

在这冲击中,整个北方政治版图崩塌。崇祯死后,明王朝正式断绝了对京师的统治。整个国家已无中央君主。南明政权虽在江南延续,但其实质力量稀薄。吴三桂受邀兵入关,清军南进,大顺政权失衡再败。

末日宫廷与残破江山

崇祯死后第二日,李自成发檄文,宣布崇祯葬于明陵。宫廷外依旧烟火未散。后宫、内殿、御花园多处被焚。太监、宫女、后妃多有殉难。皇室骨肉、内府财物被清点、押运。李自成军队暂居宫城,待清军动向决断。城中政令尚未建立,民心惶惶。

太子朱慈烺离散下落不明,宗室人员多被捕或逃亡。部分官员化名潜行于市井,零星求生。宫廷仪仗、典籍文书几被损毁、抢掠。京师权力真空阶段,地方割据力量崛起,北方本就四乱之地再起波澜。

清军从山海关入关后往中原推进。吴三桂拒绝大顺政权,引清军入关以讨大顺。清兵在关外边塞快速展开进击。山海关、宣府线等重要关口逐一失守。清军与大顺、残明力量在北方拉锯,战事频仍。

大顺政权在北京建都不久,后看守京师力量捉襟见肘,士兵逃散、指挥失序、外部抵抗力量不断逼近。清军在多条战线上取得胜利。南方江南政权虽有抵抗意图,但资源不足、军队疲敝、联系微弱。多地粮饷断绝、人民起义,南明几次更子易主,终难聚合力量。

北方战事、江南割据、清军南侵,三股力量交织。每一次战斗、每一次粮道中断、每一次地方割据,都在压缩残明一线生机。最终清军入京都非偶然,而是北方战线整体崩溃、地方割据体系全面瓦解后的必然结果。

崇祯死后的日子里,皇朝布告、官服、典礼仍有残存者维持,但无实权机构可用。文武百官散裂,新政令来自武装力量,新君命来自武将控制。至此,一朝风雨中殒落,一个几百年体制的朝代,在根基之外被步步拆解。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她... 曾宪植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备受尊敬的传奇女性,她不仅拥有出众的才智和美貌,还因其杰出的贡献和坚定的革...
原创 诸... 谈到诸葛亮,大家最熟悉的可能是他在茅庐中便推演出天下三分的局势,或是他在与曹魏对抗时的巧妙计谋——草...
原创 1... 在清朝时期,外蒙古一直是中国的一个附属国。然而,随着沙俄的干预,外蒙古逐渐走上了独立建国的道路。直到...
三国历史上并不存在的3个女子,...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熟悉的节律中,浮现的全是三国时期的那些历史人物。在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
案值达1.2亿元!海南摧毁特大... 记者从海南省公安厅获悉,2025年10月,海南警方在海口、文昌、定安和广东珠海等地同时开展收网行动,...
原创 5... 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结束,胜利的消息传遍了整个朝鲜半岛。随着战争的结束,部分中国志愿军被派驻到朝...
原创 刘... 说到“奸”字,曹操当之无愧;要论“仁”,那非刘备莫属;至于“勇”,张飞最为出名;而提到“忠”,赵云无...
锋线缺人!曼联冬窗引援目标大揭... 随着赛季的深入,曼联的锋线阵容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舍什科的伤病困扰以及姆伯莫即将参加非洲杯,使得...
原创 蜀... 街亭之战的失败,破坏了诸葛亮击败曹魏的计划,让许多人都意识到,蜀汉再想通过北伐来击败曹魏几乎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