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名臣章纶的刚直人生 在明朝正统年间,温州乐清出了一位名叫章纶的读书人。这位寒门学子勤奋苦读,终于在正统四年(1439年)金榜题名,考中进士,从此踏上仕途。初入官场,他被任命为南京礼部主事,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景泰初年,朝廷将章纶调回北京,升任礼部仪制郎中。当时的大明王朝内忧外患,天灾人祸不断。忧国忧民的章纶夜不能寐,挥毫写下洋洋洒洒的《太平十六策》,这份万言书字字珠玑,饱含着他的一片赤诚之心。当时朝廷虽与瓦剌首领也先达成和议,但章纶仍坚持主张加强武备,以防外族背信弃义。 景泰五年(1454年)五月,朝中发生了一件大事。由于代宗朱祁钰唯一的儿子朱见济早夭,御史钟同率先上书,请求复立英宗之子朱见深为太子。两天后,章纶也递上奏折,详细陈述了十四条治国方略。他言辞恳切地建议皇帝应当严禁宦官干政、杜绝奸佞当道;同时希望皇帝能多去探望两位皇太后,以尽孝道。 在这份奏折中,章纶还特别强调了一个敏感话题:他直言英宗朱祁镇曾为君十四载,是天下共主。而代宗虽已即位,名义上仍是英宗之臣。他建议代宗每月初一、十五或逢年过节时,应亲自率领群臣朝见英宗,以此彰显兄弟之情,安定民心。更令人惊讶的是,他还请求恢复被废的汪皇后之位,以及重立朱见深为太子。 这份奏折彻底激怒了代宗。当时天色已晚,宫门紧闭,代宗竟命人从门缝中传旨,将章纶与钟同立即下狱。在严刑拷打中,钟同不幸毙命,章纶也被打得奄奄一息。但这位硬骨头的官员始终咬紧牙关,不发一言。直到英宗复辟,章纶才重获自由,并被擢升为礼部右侍郎。 虽然得到英宗赏识,但章纶刚正不阿的性格丝毫未改。一次,权臣石亨大摆宴席邀请朝中大臣,章纶断然拒绝赴宴。他还经常与尚书杨善政见不合。在这两位权贵的排挤下,章纶最终被调离京城,先后在南京礼部、吏部任职。 明宪宗朱见深即位后,两淮地区爆发大饥荒。章纶立即上奏四条救灾建议,全部获得采纳。成化四年(1468年),章纶的儿子章玄应在科举考试中冒名应试,引发朝臣弹劾。幸得宪宗宽恕,章纶才得以继续留任礼部。这位耿直的大臣一生清廉刚正,因不善逢迎,在侍郎职位上一待就是二十年。直到去世数年后,宪宗念其忠直,才追赠他为南京礼部尚书,为其坎坷的仕途画上了一个迟来的句号。章纶的故事,成为明代官场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展现了一个真正士大夫的风骨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