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官场等级制度就像一座精密的金字塔,共分为九品三十级,每个品级内部还有更细致的划分。很多人只知道九品芝麻官这样的说法,却不知道每个品级中还区分正从、上下等级。比如一到三品分为正一品、从一品、正二品、从二品等;到了四品以下,又细分为正四品上、正四品下等,一直延续到九品。更让人惊讶的是,在这三十个等级之外,还有一个叫流外的特殊职级,而且光是流外就再分九个小等级。
在唐朝官场,三品是个关键分水岭。能当上正三品官员,那绝对是朝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已经可以左右朝政了。那么比三品更高的一品、二品官员,又是什么概念呢?
唐朝沿用了西汉的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制定政令,门下省掌管宫廷事务,尚书省负责执行命令。尚书省下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分管24个具体部门。虽然名义上尚书省要执行中书省的政令,但实际上尚书令(正二品)的权力反而更大。三省长官共同执掌朝政大权,相当于宰相的职责。
有趣的是,从唐太宗时期开始,宰相之位就变得格外珍贵。低品级官员虽然可以参与朝议,但基本没有决策权,只能执行命令。唐太宗还特意增加宰相人数,既集思广益又防止专权。即便如此,这些手握重权的三省长官,最高也只能达到正三品。尚书令是正二品,其左右仆射为从二品。换句话说,在唐朝的实权官员中,正三品已经是天花板了。
那么,那些更高的一品、二品官员都是些什么来头呢?其实这些看似更高级别的官职,往往只是荣誉头衔。比如太子太傅这样的正一品官职,虽然地位尊崇,却没有实际政务决策权。皇室成员如亲王、郡王、公主等,以及国公这样的爵位,也都能获得一品、二品的官阶。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李世民在当秦王时,曾被父亲李渊封为天策上将。这个职位堪称空前绝后:在武官系统中位居第一,在文官系统中又高于太子太师等三师。虽然名义上也是正一品,但实际上地位超然,真正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其他重要的一品、二品官职还包括:
- 正一品:太师、太傅、太保(合称三师),以及亲王
- 从一品: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骠骑大将军等
- 正二品:辅国大将军、开国郡公、上柱国(如名将秦叔宝获封)
- 从二品:尚书左右仆射、镇国大将军等
由此可见,唐朝的一品、二品官员中,除了少数功勋卓著的武将外,大多是荣誉性质的虚职。真正掌握实权的,反而是那些三品官员。这种制度设计既给了皇室成员和功臣应有的尊荣,又确保了皇权的稳固,可谓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