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初年,在甘肃巩昌出了一位以直言敢谏著称的文官门克新。他最初官职是泰州教谕,负责当地的教育事务。到了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在圆满完成任期后,他被调回京城任职。
当时明太祖朱元璋以严苛治国著称,朝中大臣稍有过失就会受到严惩,因此百官上朝时都战战兢兢,唯恐言行有失。一次,太祖特意召见门克新,询问他对经史典籍和政治得失的看法。面对这个敏感话题,多数大臣都会选择阿谀奉承,但门克新却直言不讳,甚至当面指出太祖的一些过失。这种耿直作风反而赢得了朱元璋的赏识,当即被提拔为左春坊赞善。
当时朝中还有一位来自绍兴的官员王俊华,同样以文采出众、敢于直谏闻名。朱元璋曾得意地对吏部尚书说:左有克新,右有俊华,此乃朝廷重视直言进谏之明证。这说明虽然朱元璋以专断著称,但他并非完全听不进逆耳忠言,反而对那些只会逢迎拍马的官员深恶痛绝。
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发生在武官述职时的一个故事。当时各地武官按例进京述职,张恒、吴从权等人详细汇报了练兵情况。朱元璋听完后,突然问起当地百姓的生活状况。没想到这些武官竟推脱说:臣等只管练兵,民间疾苦非职责所在。太祖闻言大怒,当场训斥道:宋代胡瑗任教授时兼理政务,汉代贾谊、董仲舒出身寒微却能建言献策,唐代马周主动为武官代写奏章。他们都超越本职为国分忧,所以能名垂青史。如今朕问你们最基本的民生问题,竟敢以'不在职责范围'搪塞?
盛怒之下,朱元璋立即革除了这些官员的职务,将他们流放边疆,并诏令全国官学引以为戒。这个事例生动展现了明太祖对官员的严格要求:既要恪尽职守,更要心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