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几千年诞生了很多王朝,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新姓氏。
其中有的是单姓,有的是复姓,不过复姓一般比较少见,这也导致很多人误以为有些复姓是日本独有的。
中国的姓氏如何演变的呢?又有哪些复姓本来就是我们中国的呢?
中国“姓”和“氏”
上古母系社会时,群婚而居,不知生父是谁,为了避免近亲通婚,中国只有母系的“姓”,还没有父系的“氏”。
那时期诞生的姓,多包含“女”字旁,如上古八大姓:姬、姜、姚、嬴、姒等,体现"姓从女从生"的特征。
而随着人口迁徙,人们不断聚居。频繁的战争、生存工具的提升等,都使男性地位逐步提升,掌握了主导权。
伴随着私有财产的垄断,以男性为首领的贵族诞生。
父系宗法制度逐渐完善,同姓族群跟随父亲分迁各地,形成新的支系。
为了区分贵族等级和社会地位,“氏”出现了。
贵族便开始以封地、官职、职业等为氏,平民没有氏。
比如以封国为氏的周、齐、楚、燕等,以官职为氏的司马、司徒等,以职业为氏陶、屠、卜等。
未成为天子前,周文王、周武王是“姬姓周氏”,成为天子后,遵循礼制,不再有“氏”,而是用尊号或者职位代替。
周天子分封诸侯后,其子孙再依据不同标准创立新的氏,单以“姬姓”,就直接衍生出了411个氏。
战国至秦汉时期,人们的活动范围扩大,血缘稀释后,宗法制度崩溃。
同姓通婚增多(如姬姓诸侯联姻),姓氏的婚姻区分功能弱化。
贵族后裔又以国名或祖先名为姓,进一步模糊了姓与氏的界限。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导致贵族特权瓦解,氏原本“区别贵贱”的作用逐渐失效。
同时,平民崛起加速了身份标识的模糊化,氏开始与姓混淆使用。
到了汉代时,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都开始混用姓氏,比如刘邦姓刘氏、司马迁姓司马氏。
现代的单姓或复姓体系逐渐形成并确定。
而其中的复姓人口,相对比较少,又经历过多次避世或者融合,复姓在现代更是少见。
从古至今各民族用汉字记录的姓氏总数多达约2.4万个,但经过历史演变,目前仍在实际使用的姓氏有6150个。
日本多为复姓,弹丸小国出一个名人,就会被世界记住。
在我们中国,有三个姓氏,常常被误以为是日本姓氏。
这三个姓分别是端木、东野、新垣,它们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端木姓氏
端木这个姓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
春秋时期,按照礼制,男子称姓,女子称氏,男性多以“氏+名”来称呼。
商朝末年,楚人首领鬻熊投奔周文王,帮助周文王和周武王讨伐商纣王。
鬻熊是芈姓,熊氏。他生了两个儿子,嫡子叫熊丽,庶子名端木。
到周成王时,为了维护长江流域的统治,也为了表彰鬻熊当年参与伐纣的功绩,周成王册封熊丽的孙子熊绎为子爵,可以建立楚国。
而作为庶子的端木,按照礼制,不能继承芈姓主支“熊”氏,需另立分支标识。
所以端木的儿子典,未册封不能以封地作“氏”,便引用父亲的名字作为新的姓,这样一个新的独立分支便出现了。
端木这个复姓,最早为我们所熟知的名人叫“端木赐”,就是孔子的弟子“子贡”的姓名,端木氏,名赐。
子贡的后人,或为躲避战祸、或因家族繁衍,有的继续使用端木,有的则用端、贡、沐、木作为新的“氏”。
因为单姓端和木的使用,端木这个姓在国内非常少见,只在安徽和浙江有一小部分。
就比如山本、岸本、松下这样的姓一样,一听上去,还以为端木也出自日本。
东野姓氏
东野氏是周文王的嫡系后裔,周武王灭商后,封弟弟周公旦于鲁。
但是,周公需要留朝辅政,帮助周武王创立宗法制度和礼乐文明,所以便让自己的长子伯禽代封为鲁公。
鲁公伯禽第三个儿子叫姬鱼,因为周公辅佐文王、武王、成王,功绩无法估量,所以姬鱼受封于“东野”之地,于是用封地作为了这一支的“氏”,称东野田(后来简化成了东野)。
东野鱼这一支,至今还有一些族人繁衍,多分布在山东曲阜、泗水、平邑等地。
历史上有记载的人物也有不少,比如洩声子、东野稷、东野获、 东野沛然等。
公元前6世纪参与齐鲁炊鼻之役,以精准箭术射杀齐国勇士子渊捷的战马,展现鲁国武将的作战能力。
他的家族后裔以东野为氏,成为东野姓的重要起源支系。
现代东野姓氏族人中,68%可以追溯到洩声子这一支,主要分布在山东地区。
可能是日本著名小说家东野圭吾的名气传播,使国内很多人误以为东野这个姓氏只在日本。
日本的东野姓氏可能来源于中国,也有可能是在哪块东边的野地里出生命名的。
新垣姓氏
周文王第十五个儿子毕公高(姬高) 被册封在新垣这个地方,他的后裔用封邑名“新垣”作为氏,形成主支。
战国时期,魏国大将新垣衍(毕公高后裔)为早期代表人物,曾在公元前257年游说赵王,尊秦昭襄王为帝。新垣姓氏可以在《史记》、《战国策》中找到。
此外,战国时期秦国嬴姓公族,因功受封于新垣邑,形成另一支独立源流。
西汉文帝时,新垣平以方士身份,进言阐述“日再中”、“玉杯”等祥瑞事迹,受封上大夫。
明太祖洪武五年,朱元璋赏赐福建的三十六姓船工迁居琉球。其中,林姓族人后改氏为“新垣”,融入久米士族。
琉球一直属于中国的藩属国。
清朝末年,日本利用琉球渔民遇害事件,以“保护属国”为名出兵。
日本迫使清廷签署《北京专约》,承认日本对琉球的“保护权”,并勒索50万两白银赔款,为吞并琉球铺路。
日本在甲午海战胜利后,日本军警突袭首里城,武力挟持末代国王尚泰迁往东京,宣布废藩置县,设“冲绳县”,琉球王国至此灭亡。
琉球被日本吞并后,该支新垣氏成为日本冲绳县常见姓氏。
新垣在国内人口比较少,也有可能是避祸改了姓,历史上没有多少名人。
而日本有位演员叫“新垣结衣”,比较出名,所以容易使人产生误会,以为新垣只是日本的姓氏。
结语
姓氏作为我们中华文明的核心符号之一,它的演变过程不仅记录了历史变迁,也为我们多民族的融合提供了文化认同的纽带。此外,通过姓氏,我们也能追本溯源,提高我们的凝聚力。中国几千年诞生了很多王朝,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新姓氏。
其中有的是单姓,有的是复姓,不过复姓一般比较少见,这也导致很多人误以为有些复姓是日本独有的。
中国的姓氏如何演变的呢?又有哪些复姓本来就是我们中国的呢?
中国“姓”和“氏”
上古母系社会时,群婚而居,不知生父是谁,为了避免近亲通婚,中国只有母系的“姓”,还没有父系的“氏”。
那时期诞生的姓,多包含“女”字旁,如上古八大姓:姬、姜、姚、嬴、姒等,体现"姓从女从生"的特征。
而随着人口迁徙,人们不断聚居。频繁的战争、生存工具的提升等,k7.kkl1.iNFoHTTPS||5a.kkl1.iNFoHTTPS||uh.kkl1.iNFoHTTPS||7d.kkl1.iNFoHTTPS||5h.kkl1.iNFoHTTPS||c7.kkl1.iNFoHTTPS||b6.kkl1.iNFoHTTPS||8s.kkl1.iNFoHTTPS||8i.kkl1.iNFoHTTPS||h9.kkl1.iNFoHTTPS||都使男性地位逐步提升,掌握了主导权。
伴随着私有财产的垄断,以男性为首领的贵族诞生。
父系宗法制度逐渐完善,同姓族群跟随父亲分迁各地,形成新的支系。
为了区分贵族等级和社会地位,“氏”出现了。
贵族便开始以封地、官职、职业等为氏,平民没有氏。
比如以封国为氏的周、齐、楚、燕等,以官职为氏的司马、司徒等,以职业为氏陶、屠、卜等。
未成为天子前,周文王、周武王是“姬姓周氏”,成为天子后,遵循礼制,不再有“氏”,而是用尊号或者职位代替。
周天子分封诸侯后,其子孙再依据不同标准创立新的氏,单以“姬姓”,就直接衍生出了411个氏。
战国至秦汉时期,人们的活动范围扩大,血缘稀释后,宗法制度崩溃。
同姓通婚增多(如姬姓诸侯联姻),姓氏的婚姻区分功能弱化。
贵族后裔又以国名或祖先名为姓,进一步模糊了姓与氏的界限。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导致贵族特权瓦解,氏原本“区别贵贱”的作用逐渐失效。
同时,平民崛起加速了身份标识的模糊化,氏开始与姓混淆使用。
到了汉代时,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都开始混用姓氏,比如刘邦姓刘氏、司马迁姓司马氏。
现代的单姓或复姓体系逐渐形成并确定。
而其中的复姓人口,相对比较少,又经历过多次避世或者融合,复姓在现代更是少见。
从古至今各民族用汉字记录的姓氏总数多达约2.4万个,但经过历史演变,目前仍在实际使用的姓氏有6150个。
日本多为复姓,弹丸小国出一个名人,就会被世界记住。
在我们中国,有三个姓氏,常常被误以为是日本姓氏。
这三个姓分别是端木、东野、新垣,它们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端木姓氏
端木这个姓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
春秋时期,按照礼制,男子称姓,女子称氏,男性多以“氏+名”来称呼。
商朝末年,楚人首领鬻熊投奔周文王,帮助周文王和周武王讨伐商纣王。
鬻熊是芈姓,熊氏。他生了两个儿子,嫡子叫熊丽,庶子名端木。
到周成王时,为了维护长江流域的统治,也为了表彰鬻熊当年参与伐纣的功绩,周成王册封熊丽的孙子熊绎为子爵,可以建立楚国。
而作为庶子的端木,按照礼制,不能继承芈姓主支“熊”氏,需另立分支标识。
所以端木的儿子典,未册封不能以封地作“氏”,便引用父亲的名字作为新的姓,这样一个新的独立分支便出现了。
端木这个复姓,最早为我们所熟知的名人叫“端木赐”,就是孔子的弟子“子贡”的姓名,端木氏,名赐。
子贡的后人,或为躲避战祸、或因家族繁衍,有的继续使用端木,有的则用端、贡、沐、木作为新的“氏”。
因为单姓端和木的使用,端木这个姓在国内非常少见,只在安徽和浙江有一小部分。
就比如山本、岸本、松下这样的姓一样,一听上去,还以为端木也出自日本。
东野姓氏
东野氏是周文王的嫡系后裔,周武王灭商后,封弟弟周公旦于鲁。
但是,周公需要留朝辅政,帮助周武王创立宗法制度和礼乐文明,所以便让自己的长子伯禽代封为鲁公。
鲁公伯禽第三个儿子叫姬鱼,因为周公辅佐文王、武王、成王,功绩无法估量,所以姬鱼受封于“东野”之地,于是用封地作为了这一支的“氏”,称东野田(后来简化成了东野)。
东野鱼这一支,至今还有一些族人繁衍,多分布在山东曲阜、泗水、平邑等地。
历史上有记载的人物也有不少,比如洩声子、东野稷、东野获、 东野沛然等。
公元前6世纪参与齐鲁炊鼻之役,以精准箭术射杀齐国勇士子渊捷的战马,展现鲁国武将的作战能力。
他的家族后裔以东野为氏,成为东野姓的重要起源支系。
现代东野姓氏族人中,68%可以追溯到洩声子这一支,主要分布在山东地区。
可能是日本著名小说家东野圭吾的名气传播,使国内很多人误以为东野这个姓氏只在日本。
日本的东野姓氏可能来源于中国,也有可能是在哪块东边的野地里出生命名的。
新垣姓氏
周文王第十五个儿子毕公高(姬高) 被册封在新垣这个地方,4y.kkl1.iNFoHTTPS||f1.kkl1.iNFoHTTPS||8b.kkl1.iNFoHTTPS||5v.kkl1.iNFoHTTPS||v9.kkl1.iNFoHTTPS||7z.kkl1.iNFoHTTPS||n1.kkl1.iNFoHTTPS||8q.kkl1.iNFoHTTPS||3t.kkl1.iNFoHTTPS||n5.kkl1.iNFoHTTPS||他的后裔用封邑名“新垣”作为氏,形成主支。
战国时期,魏国大将新垣衍(毕公高后裔)为早期代表人物,曾在公元前257年游说赵王,尊秦昭襄王为帝。新垣姓氏可以在《史记》、《战国策》中找到。
此外,战国时期秦国嬴姓公族,因功受封于新垣邑,形成另一支独立源流。
西汉文帝时,新垣平以方士身份,进言阐述“日再中”、“玉杯”等祥瑞事迹,受封上大夫。
明太祖洪武五年,朱元璋赏赐福建的三十六姓船工迁居琉球。其中,林姓族人后改氏为“新垣”,融入久米士族。
琉球一直属于中国的藩属国。
清朝末年,日本利用琉球渔民遇害事件,以“保护属国”为名出兵。
日本迫使清廷签署《北京专约》,承认日本对琉球的“保护权”,并勒索50万两白银赔款,为吞并琉球铺路。
日本在甲午海战胜利后,日本军警突袭首里城,武力挟持末代国王尚泰迁往东京,宣布废藩置县,设“冲绳县”,琉球王国至此灭亡。
琉球被日本吞并后,该支新垣氏成为日本冲绳县常见姓氏。
新垣在国内人口比较少,也有可能是避祸改了姓,历史上没有多少名人。
而日本有位演员叫“新垣结衣”,比较出名,所以容易使人产生误会,以为新垣只是日本的姓氏。
结语
姓氏作为我们中华文明的核心符号之一,它的演变过程不仅记录了历史变迁,也为我们多民族的融合提供了文化认同的纽带。此外,通过姓氏,我们也能追本溯源,提高我们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