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经济空前繁荣,史家称这一时期为“仁宣之治”。按照常理,他本该被视作一代明君,但在后世却有人称他为“太平天子”乃至“促织皇帝”,甚至有人把他列入“昏君”的行列。这种评价的差异,源于他一生中既有治世之功,也存在令人诟病的个人癖好。
朱瞻基生于洪武三十一年二月初九,是朱高炽与张氏所生的长子。他的诞生并没有伴随天象异变,却因一段梦境而显得格外不同。据说,他的祖父明成祖朱棣在前一夜梦见已逝的太祖朱元璋赐予自己一块玉佩,并嘱托“传世之孙,永世其昌”。梦醒后,朱棣得知长孙降生,顿觉此乃天意昭示。他急忙赶赴朱高炽府中探望,只见襁褓中的婴儿容貌与自己颇为相似,神态祥和,顿时喜不自胜,当即为其取名“瞻基”,寄托厚望。
朱瞻基自幼聪慧伶俐,极受祖父喜爱。朱棣将其留在身边亲自教导,无论是批阅政务,还是出征沙场,他都带着孙子同行。在琴棋书画、骑射武艺上,朱瞻基皆有出色表现,甚至在军事谋略上也能提出独到见解,时常协助朱棣解决难题。这使得朱棣愈发认定他是理想的继承者。反观朱瞻基之父朱高炽,性格温厚,却体态肥胖,行动不便,难以随军征战,因而一度令朱棣动摇太子之位。但正是因为朱瞻基的才干和天赋,朱棣才最终未废长立幼,坚持以朱高炽为太子。
永乐二年,朱高炽确立为太子,朱瞻基也成为重点培养对象。永乐七年,他随祖父巡幸北京,学习农耕器具与百姓生活,朱棣还亲授《务本训》以勉励。永乐九年,他被册立为皇太孙,地位稳固。永乐二十二年朱棣去世,朱高炽即位为仁宗,不久却骤然病逝。1425年六月,朱瞻基承继大统,改元宣德,自此开启了“仁宣之治”的盛世局面。
登基后,明宣宗待群臣以礼,关心百姓疾苦,严惩贪官污吏。若大臣品行有失,他必亲加考察,不徇私情;若属无辜受诬,他也会严惩诬告者。他广纳谏言,虚心采纳,使得政局稳定,社会和谐。史家普遍认为,他是少数能以仁政开创盛世的明代帝王之一。
然而,他并非没有缺点。朱瞻基自幼喜好斗蟋蟀,登基后更常命官员进献蟋蟀。为博取皇帝欢心,部分官员层层加压,致使百姓被迫捕捉蟋蟀,由此产生额外负担。斗蟋蟀原是寻常玩乐,可一旦皇帝沉迷,其影响便波及天下。民间甚至出现“上好蟋蟀可换良马”的传闻,价格高昂,江南一带因捕蟋蟀而引发家庭悲剧的故事也在野史中流传,虽未必全真,却反映出当时百姓因此饱受困扰。
即便如此,朱瞻基并未因此荒废政务。他依旧推行宽政仁治,延续父亲缓和社会矛盾的政策,废除洪武、永乐时期繁苛的刑罚,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使得明朝经济文化达到高峰。由此可见,他虽因斗蟋蟀被讥为“促织皇帝”,但功绩远大于过失,依旧不失为明代少有的明君。
综上,朱瞻基一生功过并存。他既是营造“仁宣之治”的开明帝王,也是因癖好被人非议的“促织皇帝”。但从历史的长远角度看,他更应被记住的是对明朝繁荣的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