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历史中,谥号是用于评价皇帝、诸侯、大臣等重要人物一生的特殊称号,并非每个人都有资格获得。谥号分为美谥、平谥和恶谥等不同类别。《谥法》曾明言“杀戮无辜曰厉”,其中“厉”表示暴虐和残忍的意味。在三国时期,有两位人物因其种种行为,最终被授予了“厉”的恶谥。
一、于禁
于禁(?-221年),字文则,出身于泰山郡钜平县(今山东泰安宁阳县磁窑镇西太平村)。在东汉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于禁被同乡鲍信招募,参加了讨伐黄巾军的战斗。随着汉灵帝在中平六年(189年)的去世,董卓篡夺朝廷,暴政横行。此时,于禁回到家乡,与鲍信一同筹集兵力,准备反抗董卓。
到了初平三年(192年),鲍信迎接曹操出任兖州牧,之后鲍信为了救曹操英勇牺牲,于禁便投身曹操旗下。从此,于禁跟随曹操征战四方,屡次立下赫赫战功。他在战争中无所畏惧,曾亲自带领军队攻击无视军纪的青州兵,甚至为了执行军法,毫不留情地斩杀了自己的老友,这一决断让曹操大为称赞,认为他有胜过古代名将之风采。
到了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被封为魏王,于禁也因此被升职为左将军,假节钺,成为曹魏五子良将中的佼佼者。然而,命运的转折发生在公元219年。镇守荆州的关羽发动了襄樊之战,成功包围了曹仁,迫使曹操派遣于禁和庞德前去增援。关羽巧妙地水淹了七军,导致于禁指挥的大军全数被俘。面对庞德宁死不屈的壮烈,作为指挥官的于禁选择了投降,最终被押送至南郡。公元220年,孙权趁机派兵偷袭荆州,关羽被击败并杀害,于禁流落东吴。黄初二年(221年),于禁才得以返回魏国,最终被任命为安远将军。然而,这段投降敌军的历史为他带来了羞辱,曹丕不仅在精神上羞辱了他,最后也为他追赠了恶名“厉”。
二、曹芳
曹芳(232年-274年),字兰卿,出身于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他是魏武帝曹操的曾孙,任城王曹彰的孙子,任城王曹楷的儿子。曹芳在三国时期曾是魏国的第三任皇帝(239年1月22日-254年10月17日在位)。他在太和六年(232年)出生于任城王府,生活在一个王族的家庭。青龙三年(235年),曹芳被魏明帝曹叡收为养子,并被封为齐王。景初三年(239年),曹芳被立为皇太子,并于同年曹叡病逝后正式继位。此时,曹芳年幼,由大将军曹爽与太尉司马懿共同辅政。
然而,曹芳的即位并不平顺。正始十年(249年),曹芳前往高平陵祭拜其父魏明帝的坟墓,而曹爽兄弟也随行。但正是这次外出为曹爽兄弟的垮台埋下伏笔。司马懿趁机向太后上奏,要求废除曹爽,并率兵占领洛阳,掌握了实权。曹爽最终屈服,被迫辞职,并被司马懿定罪,家族遭到满门抄斩,历史上称为“高平陵事件”。从此,魏国的实权落入了司马家族之手,曹芳的地位逐渐被削弱。
在嘉平六年(254年),中书令李丰和光禄大夫张缉策划推翻司马师的权力,计划另立夏侯玄为大将军。然而,计划很快暴露,司马师采取行动平定叛乱,并将曹芳废除,重新拥立了曹芳的弟弟曹髦为皇帝。到了泰始元年(265年),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篡位建立晋朝,曹芳最终被封为邵陵县公,彻底失去了曾经的帝王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