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琮作为荆州的重要领导者,尽管拥有众多的军队和丰盈的粮草,然而在曹操的压力下,他却做出了投降的选择,而非与刘备和刘琦联合抗敌。这一决策令人费解,但细加考量才明白其背后的原因。根据《三国志·刘表传》的记载,我们发现早在公元198年的建安三年,刘表就已经成功地平定了包括长沙郡在内的多个地区,获得了超过十万的军队,使得荆州势力迅速壮大。到了公元208年的建安十三年,诸葛亮前往东吴游说孙权时提到,曹操的军队已经达到三十万,且曾吞并荆州,这无疑显示了荆州的丰富资源与强大实力。在短短十年间,刘表的军力增长了100%至200%,令许多军事观察者惊叹不已。此外,在初平年间(公元190-193年),刘表曾成功击败江东名将孙坚,展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在建安六年(公元201年),刘备逃离袁绍的控制,寻求刘表的庇护。刘表在表面上对刘备表现出热情的接待,称兄道弟,但实际上他早已识破刘备的潜力与威胁。在刘表指派刘备去抵挡敌将夏侯惇和李典的过程中,刘表注意到荆州的一些地方豪强迅速投靠了刘备,这令他不得不重新思考战略选择。尽管刘表在表面上表现出支持刘备的态度,实际上他却并未给予其实质性的重用,而是保持警惕。这一切表明刘表并不是一个目光短浅、安于现状的统治者,反而在割据势力之中展现出了难得的远见卓识。
刘琮则是刘表的次子,其生母是刘表的后妻蔡夫人。蔡夫人常常在刘表面前诋毁长子刘琦,这在潜移默化中导致刘表疏远了刘琦,而偏爱刘琮。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发起南征的关键时刻,刘表却不幸病重并去世。尽管《三国演义》中将刘琮描绘成一个仅十四岁的少年,但考虑到他能够娶蔡夫人的侄女为妻且受到宠爱,他的实际年龄显然应当大于这一数字。在内心深处,刘琮也曾考虑过抵抗曹操的可能性,但其母蔡夫人以及舅舅蔡瑁却坚定主张投降的路线。
就在此时,谋士傅譔的重要发言成了忠告的关键。他指出,以荆州的兵力去对抗曹操,实际上是一种挑衅且缺乏道义支持的行为,曹操若将荆州消灭,便名正言顺,不失为一桩美事。他质疑刘琮:“你认为自己的实力到底比刘备强吗?”刘琮回答道:“我并不如刘备。”傅譔分析道:如果刘备尚且无法抵挡曹操,那用刘备对抗曹操无疑是以卵击石;而如果刘备真的有能力抗衡曹操,那么他绝不是刘琮能够轻易控制的下属。经过深入的思考,刘琮最终做出了选择,决定投降而放弃抵抗的计划,这一抉择无疑改变了荆州的命运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