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有一部非常火的古装电视剧《美人心计》,这部剧讲述了汉朝第三任皇后窦漪房的传奇人生。然而,剧集大部分篇幅都集中在了宫廷中的权力斗争和感情纠葛上,缺少了展示窦漪房作为政治家的高明之处。实际上,与《美人心计》相比,窦漪房的政治权谋才是她最厉害的地方。
在深入讨论这一点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公元前180年,汉朝的功臣集团发动了所谓的“八月革命”,彻底打败了吕家反动集团,粉碎了他们篡汉的阴谋。与此同时,由于小皇帝并非先帝的亲生子,功臣集团以此为理由,立下了新的皇帝,这位新皇帝便是窦漪房的丈夫,汉文帝。皇位是功臣集团给的,君臣之间的关系可想而知。在“八月革命”之后,功臣集团为了避免吕后复辟,再度掌控政权,特意设立了外戚不得干政的条款。窦漪房被限制在后宫,而她的几个兄弟的教育问题也被专门派遣老师辅导,灌输的思想无非是:不要与老一辈的功臣对立,要以吕氏反动集团为戒。曾经有一次,汉文帝试图提拔她的小舅子做丞相,但功臣集团毫不客气地拒绝了他。
面对这些气焰嚣张、权势滔天的功臣集团,窦漪房究竟如何突破困境呢?
一、无为而治的奥秘
为了理解窦漪房是如何突破困境的,我们需要先探讨一下“无为而治”这一话题。大家如果了解历史,应该知道,汉初七十年,朝廷的主流思想就是道家倡导的“无为而治”。这一思想的核心是:不要做任何事,保持现状。这种思想为什么会流行呢?其实是因为它符合当时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
汉朝的“无为而治”并非字面上的“什么都不做”,而是通过表面上不作为的方式,保障了权力的稳固。例如,汉朝的开国功臣曹参,他在齐国当丞相时选拔人才的标准非常简单。《史记》记载:“择郡国吏木诎於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简单来说,就是那些有能力的人不选,也不选有上进心的人。
另外一个例子是汉文帝时期的司法部长张释之。有一次,他和汉文帝一起去皇家动物园看老虎。饲养员讲解得非常好,汉文帝听了很高兴,准备给他升职加薪。但张释之不同意,他认为,如果皇帝因为饲养员口才好就提拔他,那将打破汉朝老功臣的团结,甚至可能导致政权不稳。最后,汉文帝也同意了张释之的看法,放弃了提拔饲养员。这也就是后来所说的“上林观虎”的故事。
从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汉朝当时的选人标准宁愿用“蠢才”,也不选“有才”的人。因为庸人不容易威胁到领导的地位,而人才却可能带来风险。其实,这种选择不仅仅是无为而治的表现,更是集团利益的体现。
二、窦漪房的权力之道
在汉文帝去世后,汉朝的功臣逐渐离世,那些当年与刘邦一起打天下的老一代功臣的后代,开始接过父辈的职位和权力。然而,与他们的父辈相比,功二代们的政治经验和威望有所不足。逐渐地,皇权开始崛起,出现了裂痕。
汉文帝的妻子,窦漪房,凭借多年积累的经验,开始尝试让自己的弟弟当丞相。尽管她的尝试并未成功,但这次失败也为她的后续计划铺平了道路。随着景帝的即位,功臣集团的势力逐渐衰弱,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需要一个政治盟友,而这个盟友正是窦漪房。
窦漪房作为文帝的皇后和景帝的母亲,天然就有压制皇权的力量。此外,她还是道家学说的忠实支持者。她不仅自己信仰道家,还开办了道家讲座,邀请皇帝、公主和王爷们一起学习道家思想。虽然看起来她是出于对道家学说的喜爱,实际上这也是一种政治信号——她在捍卫着既得利益,并且坚决维护阶级固化。
对于功二代们来说,窦漪房无疑是一个理想的盟友。得到了功二代的支持后,窦漪房成功突破了外戚不得干政的封印,实际上成为了功二代集团的领导人。这种情况可以说是非常戏剧性的,皇帝的母亲竟然站在了皇权的对立面。
三、道家信仰与政治手段
作为道家学说的忠实支持者,窦漪房在汉景帝时期有过一些与儒家学派的较量。有一次,汉景帝举办了一场儒道大辩论,儒家代表辕固生表现得非常出色。窦漪房得知此事后,立刻召见了辕固生,但辕固生并没有识相,公然当着太后的面贬低道家学说,最终被气得窦漪房将他扔进了野猪圈中,幸亏景帝给了他一把剑,否则辕固生很可能就丧命了。
然而,随着汉武帝的即位,局面发生了变化。汉武帝上任后的第一年,就开始推行建元新政,邀请儒家学者重回朝廷。这一举动显然触及到了窦漪房的利益,她坚决反对儒家回归,最终发动了政变,将汉武帝推翻。尽管当时的政变意味着窦漪房与皇帝彻底对立,但她仍然保住了皇帝的位置,并确保了汉朝的政治稳定。
在随后的政治斗争中,窦漪房顶住了压力,保住了皇帝的位置,并确保汉武帝的继续执政。她并没有像一些历史上的女性统治者一样,担心死后被清算。反而,她清楚地意识到权力的传承和稳定的重要性,因此采取了非常务实的政治手段。
窦漪房的政治智慧和手段,不仅让她在那个时代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政治人物,还确保了汉朝的长期稳固。在那个时代,女性能够像她一样打破外戚不得干政的束缚,实属难得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