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干部曾担任过大将,位高权重,担任国家高级职务,但他并没有因此感到自豪或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他始终坚守着底线和党纪,保持清廉作风,从不贪图个人私利,也从不利用公权谋取私利。他的名字叫王树声,是党员干部中的榜样。
王树声出生在湖北的一个富裕家庭,家境一度富足,生活无忧。然而,好景不长,父母因病相继去世,家庭失去了顶梁柱,逐渐走向衰败。上世纪20年代,大革命的思想从广州传播到全国,王家中有几位年轻人受到革命思潮的影响,毅然投身到推翻军阀和封建势力、建立民主政府的革命事业中。受到亲属的影响,王树声也加入了革命行列。
1927年初,王树声组织农民协会和工会联合起来,驱逐了土豪劣绅。没想到,这些恶霸不甘心被轻易扫除,竟然联合附近的土匪,组建了一个万人武装,带着武器反扑。国民党军队得知后十分恐慌,准备撤退。但王树声并不慌张,他认为对方虽然人多,但并非正规军,是一群乌合之众,根本不足为惧。经过冷静分析后,他决定主动出击,带领部队占据了一个有利的城寨,凭借高墙坚守,并与敌军展开消耗战。
敌军很快杀到,他们虽然势头汹汹,但由于缺乏重火力,始终未能突破王树声所构建的防线。在城下的战斗中,敌军频频受挫,士气逐渐低落。三天后,敌人终于无法坚持,主动撤退。王树声趁机带领部队追击,击毙或俘虏了数千名敌人。两个月后,他又在另一个战略要地与土豪劣绅的私人武装发生激战,再次获胜。
当年秋初,王树声加入了刚刚成立的红军,并随部队在湖北中部与敌人作战。到1934年,他因战功升任为四方面军的高层干部,成为徐帅的得力助手。长征结束后,他跟随红军西征甘肃宁夏,目的是为了开辟一条物资流转通道,方便红军接收苏联的援助。谁知,部队进入戈壁滩后不久便遭到敌军围攻,伤亡惨重,能战斗的部队只有五千人。经过商讨,干部们决定分兵,王树声带领一个营向北机动,吸引敌人注意,掩护主力部队继续前进。
王树声的部队在祁连山脉坚持了三个月,成功完成了上级交代的任务。到7月时,王树声身边只剩下11名战士,物资几乎耗尽,情况危急,最终他们决定东突围,返回延安。整个过程充满艰辛,王树声几乎每日风餐露宿,忍受饥饿,一路行军将近一个月才最终与八路军接头,随后被转送到延安。
毛泽东见到他时,激动地流下了热泪,握着他的手说:“回来就好,回来就好!”不久后,王树声进入抗大学习。1938年,他被派往前线,指挥作战,并在河南、湖北一带建立了赫赫战功。解放战争时期,他活跃在中原战场,牵制国民党军的力量,减轻了中野和华野的军事压力。建国后,他被授予大将军衔,先后担任总军械部职务,后来又成为国防部副部长。
尽管身居高位,王树声始终严于律己,拒绝任何形式的腐败。即便是单位分配给他的公车,他也从不拿来私用。在物资紧张的时期,他始终和官兵一起过艰苦的生活,后勤发什么他就吃什么,从不为自己开小灶。1972年,王树声的儿子结婚,由于家庭经济拮据,连一件像样的家具都买不起。为了给新婚的儿子撑场面,他的警卫员将一套桌椅从军科院搬来作为新家的家具。然而,王树声得知后,立即严厉命令警卫员将桌椅送回军科院,坚决不允许私人占用公物。
1973年,他接待了多国来宾,但身体状况日渐恶化,已无法继续履行职务,只得住院疗养。1974年初,王树声因病去世,享年69岁。
王树声的一生充满传奇。他既有激昂奋进的时刻,也有艰难困苦的日子,但无论在何种情况下,他始终以平常心面对,坚守共产主义信念,朝着光明的未来前行。即使在建国后,他身居高位,也从不骄傲自满,始终保持清廉的作风,把服务人民视为最重要的职责。他不计个人得失,廉洁奉公的态度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王树声的无私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