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在《谚语》一文中提到,孙皓是“特等的暴君”。在中国封建历史上,暴君的例子数不胜数,像夏桀、商纣、胡亥、石虎、高洋、隋炀帝等人物都因暴虐的行径而臭名昭著。那么,为什么鲁迅会单独称孙皓为“特等暴君”呢?
孙皓是东吴的最后一位皇帝,继承了祖父孙权的帝位。刚开始执政时,他施行的政策还算明智,但很快就沉溺于酒色,专注于奢侈享乐和暴力屠杀,逐渐展现出昏庸暴虐的本质。尤其是在他对待亲戚和手下的手段上,可以说其残忍程度让人瞠目结舌,甚至连当时的晋武帝司马炎也为之感到惶恐。除了他的嗜酒好色和贪婪暴敛之外,他对待亲人和大臣的态度简直是无情残忍。
首先,孙皓对自己亲人的杀戮令人发指。252年,孙权去世,年仅9岁的孙亮继位。孙亮在位初期并未能控制朝政,权臣孙峻、孙綝掌握了实际权力。258年,孙皓被立为东吴的新皇帝,成为了继孙亮之后的君主。孙休在临终时,将自己的儿子托付给了两位臣子张布和濮阳兴,但最终这两位大臣却支持孙皓登基。孙皓继位后,不仅杀害了孙休的婶婶朱皇后,还残忍地处决了孙休的四个儿子,企图通过杀戮来稳固自己的皇位。而更令人震惊的是,孙皓甚至不放过自己的亲兄弟。孙和有四个儿子,其中孙谦曾因叛乱被杀,而孙俊则因聪慧过人、受到民众的喜爱而被孙皓处决。孙皓自己作为继任的皇帝,却连亲生兄弟都一一杀害,这足以看出他内心的冷酷无情。
不仅如此,孙皓对外部的忠臣也毫不手软。刚刚扶持他的濮阳兴和张布,看到他如此暴虐,暗自后悔,却未能幸免。孙皓为了发泄个人的不满,甚至杀害了张布的女儿,原因仅仅是她愤怒地斥责孙皓的暴行。更让人感到恶心的是,孙皓甚至为纪念这位女子的美貌,命人刻制她的木像,整日放在自己座位旁边。由此可见,孙皓的暴虐已不仅仅是政治手段的残酷,更多的是一种病态的心理扭曲。
而对于忠诚的大臣,孙皓的暴行更是触目惊心。中书令贺邵因病无法工作,孙皓怀疑他装病,命人将他拷打至死。尚书熊睦因略微劝谏,被孙皓残忍斩杀,尸体被刀环撞击,伤痕累累。常侍王蕃虽然忠诚正直,但在一次宴会上因醉酒未能及时起立,被孙皓怀疑不敬,结果被当场斩杀。楼玄作为一个直言敢谏的官员,最终因多次直言劝阻而遭到陷害,最终被流放并逼迫自杀。其他一些忠臣如韦曜,也因不合孙皓的心意而惨遭杀害,韦曜的家属被流放至远方。
这些暴行深刻地暴露出孙皓的暴虐性格。历史学家陈寿在《三国志》中提到,王蕃、楼玄、贺邵等大臣都有着出色的才华和高尚的品德,但正因为他们身处一个“无妄之世”,即遇到了孙皓这样无道的暴君,最终才不得善终。按照常理,这些忠诚正直的人理应受到赏识,然而他们的遭遇只是孙皓暴君性格的体现。
280年,晋国灭掉了东吴,孙皓投降,最终结束了自己残暴的统治。孙皓的一生,不仅仅是权力斗争的缩影,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暴君典型的象征。他对亲人、手下、忠臣的屠戮,足以让任何一个冷血的暴君感到羞愧。而鲁迅之所以称他为“特等暴君”,正是因为孙皓的暴行无时无刻不在向世人昭示着极端暴虐与冷酷无情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