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林则徐这句话,无论在过去还是今天,都没有过时。一个家庭,真正的财富往往不是金钱,而是教育。要知道,“投胎是门技术活”这句话,事实上并不准确,家庭给予的良好教育,才是子孙成才的关键。
遗憾的是,清朝的大文人李鸿章,虽然才华横溢,却从未真正理解这一点。他一生育有12个孙子,但其中能够继承他才华的,恐怕少之又少。
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个孙子李子嘉,绝对可以算作民国时期的典型败家子。可惜的是,李鸿章在去世时并没有亲眼见过他这个孙子——李子嘉是李鸿章长子李经方的小儿子。
1910年,李子嘉出生,而此时李鸿章已经去世9年之久。李鸿章去世时,遗留了4000万两白银和若干房地产财产。李经方从中分得了1000万两白银。按照清朝末期一两银子约等于100人民币计算,这1000万两白银在今天可以说是巨额财富。可想而知,李子嘉出生后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
不过,李经方对儿子的教育却相当松懈,全靠孩子自己管束自己。因此,他的大儿子李厚甫便成了典型的败家子。两个儿子各有各的缺点,都未能继承家族的传统美德。
好在李经方的妻子眼光独到,从小就严格要求孩子们的教育。她请了外国教师教孩子们学英语,力求他们接受国际化的教育。然而,这样的严格教育并没有将李子嘉从吃喝玩乐的享乐中拉出来。长大后,他成了当地有名的纨绔子弟。
1934年,李经方因病去世。当时,李子嘉和他的哥哥李厚甫已是成年人,对于如何分割家产非常熟练。最终,他们在母亲的见证下,迅速将家产分割清楚。
李子嘉分得了上海的一栋三层别墅、一片山场、1.3万亩田产以及每月500大洋的零花钱。需要注意的是,这500大洋是由母亲支付的,家中的动产都由她掌管。
那么,500大洋相当于现在的多少钱呢?根据相关资料,1933年时,国民政府规定每枚银圆重26.7克,含银量为89%。以此计算,这一枚银圆相当于如今的700至800人民币。要知道,那个时期如果一个家庭有100大洋,那已是小康之家,而3大洋可以买一头牛。
由此可见,李子嘉每个月的零花钱远超普通人一生的收入。这比当时像鲁迅这样的大家买房所用的积蓄还要多。显而易见,李子嘉过的生活在当时绝对属于奢华享受。
然而,拥有如此财富的李子嘉却总是钱不够花,年年都在想着卖房卖地来维持生活。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每天都泡在烟花柳巷,沉迷于吸食鸦片、赌博、享乐,无所不做。而且,他是一个典型的“手臭”人物,每次赌博都必输无疑。
如此奢侈的生活方式,即使他每月有500大洋,恐怕也始终无法支撑下去。李子嘉的母亲不断提醒他,试图让他改变,但李子嘉早已习惯了这种花天酒地的生活,根本不听劝告。
最后,李子嘉的母亲决定为他娶个貌美的妻子。老一辈的观念认为,结了婚、有了妻子,儿子就应该更加有责任心。而且,妻子可以约束他。
起初,李子嘉确实表现得乖顺了不少。但本性难改,不久后,他又恢复了原形,时常去青楼待上几个月不回家。最让家里不安的是,李子嘉不仅好赌好色,还开始上演“痴情霸总”的戏码,花费千金为一个青楼女子赎身。
李子嘉的母亲对此无能为力,她以为娶了妻子,至少能够让儿子有所约束。于是,她同意了李子嘉娶这位青楼女子,并为她建造了一座舒适的金窝。
然而,这一切不过是短暂的新鲜感而已。李子嘉很快就恢复了以前的恶习,不再顾及妻子和家庭,继续沉溺于自己的享乐之中。
看到儿子如此不争气,李子嘉的母亲终于心灰意冷,她决定收拾家当,远赴英国,逃离这个让她心烦的家。
李子嘉此时成了自由人,家里的一切都必须看他的脸色。赌钱、吸烟、风花雪月,他样样都精通,过得却一点也不快活。
可问题是,钱从哪里来呢?李子嘉的零花钱不够用,他不得不卖掉房子和土地,而母亲早已不再管他,他可以随意支配自己的财产。
李子嘉所拥有的田产很快就被他卖光了。妻妾们看到这种情况,意识到自己可能也会被卖掉,于是纷纷悄悄收拾东西,早早逃走。
李子嘉最后成了孤家寡人,吃不饱,花没有了钱,真是走投无路。可他还不想饿死,便想到了借给好友左巨生的十石米,去讨债。
左巨生是李子嘉曾经的好友,也是左宗棠的孙子。只不过左巨生同样是个败家子,他早已花光了家里的所有钱。面对李子嘉来讨债,左巨生毫不犹豫地表示:“我家也没钱,如果你不嫌弃,就待在我这里,一起熬日子吧。”
李子嘉无奈,只能答应。毕竟,比起饿肚子,至少还有地方住。于是,他就住进了左巨生家里。
然而,每天只能吃白汤煮饭,饭粒寥寥,李子嘉怎么能受得了?他越想越伤感,最后决定去跳河自杀。
但命运似乎不肯让他死去,在寒冷的冬天里,李子嘉被人救起。然而,由于身体虚弱,他很快患上了伤寒。左巨生没有钱请医生,只能让他在床上忍受。
没过多久,李子嘉便因高烧去世了。左巨生只能通知李家来收尸,然而,李子嘉的哥哥李厚甫也没钱为弟弟办后事,最后只用一张破席将他卷起来拖走。
这一生,李子嘉吃过好的,享受过荣华富贵,却最终穷死在了陌生的地方。若他早知结局如此,或许会有所收敛。
但是,若李鸿章早知道自己的孙子会如此堕落,他还会为他们留下这笔庞大的遗产吗?
子孙不如前辈,留再多的钱也没用,这或许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如今,仍有不少家庭在想着为子孙积累财富,却忽视了教育的重要性。
这到底是喜剧还是悲剧,恐怕每个人心中都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