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历史上曾经历过至少两次国家崩溃的灾难:第一次是1917年沙俄的灭亡,第二次则是1991年苏联的解体。这两次大的变故虽然令人震惊,但都未能彻底撼动俄国的根基,尤其是在领土上,俄国的疆域始终维持在世界领先水平。
与此相比,一战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被战胜者拆解成40多个独立国家。现今的土耳其,面积仅为昔日奥斯曼帝国的七分之一,几乎失去了所有的海外领土。再看奥匈帝国,也同样在一战后解体,分裂成多个国家。奥地利和匈牙利尽管自称为继承者,却无力接过奥匈帝国的庞大遗产,它们的国力和面积差距巨大。
但俄国则不同。每当国家面临崩溃危机时,无论是沙俄的覆灭,还是苏联的解体,俄国依然能够保住原有的领土。即使遭遇了两次重大的国家瓦解,俄国依旧在世界地图上保持着巨大的影响力。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俄国在两次生死存亡之际能够保存其“基本盘”?这其中的秘诀究竟何在?
1917年沙俄的崩溃标志着俄国历史的一个巨大转折。由于列宁与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俄国不仅割让了12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还承诺支付60亿马克的战争赔款,这一行为引发了协约国的愤怒。从1918年3月起,协约国从四面八方对俄国展开了军事进攻。如果没有广袤的领土支撑和苏军的勇猛抵抗,俄国是难以承受这种来自各方的多重压力的。
更为严重的是,沙俄的残余势力——白卫军,也在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力量。以高尔察克为首的白卫军,曾号称拥有125万大军,但天公作美,极端寒冷的天气成了他们的致命敌人。在西伯利亚,原本零下30度的气温骤然降至零下60度,成片的白卫军士兵因寒冷而死亡。尤其是在横穿贝加尔湖时,有25万人因低温而当场冻死。因此,苏俄并非单靠军事力量击败了白卫军,而是极寒的天气直接摧毁了他们的战斗力。
随着白卫军的失败,协约国继续在远东地区进行扩张,尤其是日军已抵达贝加尔湖地区。日本对远东、贝加尔以及外蒙古地区的利益充满了觊觎之心,因此,苏俄必须保住远东,否则西伯利亚的命脉将难以维系。然而,战场远离本土,若与协约国在远东展开全面战争,对苏俄极为不利。因此,苏俄在1920年采取了一个巧妙的策略,悄悄支持当地势力成立了名义上独立的远东共和国。
远东共和国宣布独立,表示寻求与所有国家友好相处,并声称保持中立。这一举措有效阻止了日本继续在远东地区扩张,因为国际社会特别是其他协约国对远东局势虎视眈眈,而日本的行为引起了他们的警觉。苏俄则在背后不断制造麻烦,迫使日本最终放弃了远东的侵略计划。可以说,远东共和国作为一个缓冲区,为苏俄在最危险的时刻守住了远东地区,否则,俄国不仅失去贝加尔湖,连西伯利亚也无法保全。
1922年11月,随着协约国的威胁逐渐消退,苏俄最终宣布远东共和国归并入苏联,标志着远东局势的稳定,也意味着远东的防线已牢固掌握。
到了1991年,苏联解体,国家分裂成15个独立国家,西部和南部的损失尤其惨重。但奇怪的是,苏联东部并未发生太大变化,特别是远东地区,几乎没有任何土地因苏联解体而脱离。远东地区依然牢牢掌握在俄罗斯手中,这便是俄罗斯能够在世界舞台上保持大国地位的根基之一。
这背后是沙俄和苏联时期的一系列战略布局。在沙俄时期,为了确保后方安全,俄罗斯在1900年曾彻底清除远东的所有华人,这为俄罗斯在远东地区的主权奠定了基础。进入苏联时期,俄国没有在远东建立自治共和国,这样一来,苏联解体后,远东的领土不会分裂出去。无论如何,远东依旧是俄罗斯的“生命线”。
如今,远东不仅是俄罗斯对外的门户,也是其保住西伯利亚的前哨。西伯利亚为俄罗斯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资源——天然气、石油等大宗能源资源,绝大部分都源自于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尤其是在近年来,远东地区,尤其是库页岛,发现了大量石油和天然气储藏,足以支撑俄罗斯未来的经济需求。自苏联时期以来,俄国便主要依靠资源出口维持国运,因此,西伯利亚和远东的战略地位对俄罗斯来说至关重要。
换句话说,只要远东稳定,俄罗斯就能在全球政治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即便在西方与其他国家的冲突不断,俄国也有充足的资源支撑自己继续挺立在国际舞台上。西伯利亚和远东,不仅是俄国的“财富之源”,也是它稳定国家地位的“定海神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