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首都师范大学的学子踏上抚顺这片热土,开启“寻迹抚顺——传承抗联精神 厚植家国情怀”的红色文化研习之旅,追溯历史脉络,解码红色基因。
这是一次触摸历史肌理、感悟城市之魂的旅程。
抚顺的深厚底蕴,从同学们踏上这片土地的那一刻起,便开始层层展开。无论是历经风雨的抚顺南站,还是承载着凝重过往的伪警察署旧址,每一处遗迹都在静静讲述着那段不屈抗争的岁月。
而平顶山那段三千同胞无辜遇难的悲惨历史,更如同一座无形的纪念碑,矗立在每个人的心中。这沉重的一课让同学们深刻地认识到,我们今日所享有的和平,是由无数牺牲与血泪铺就而成,弥足珍贵,不容忘却。
这更是一次见证风骨、汲取力量的旅程。
结束了一天的实地探访,同学们在抚顺著名学者卢然老师的专题讲座中迎来了思想的升华。卢老师的讲授如同一条思想的引线,将同学们白天所见的各个历史现场——那些独立的“点”,串联成了抚顺近代史这条完整的“线”。
他从更高远的视角,深刻揭示了抚顺这座英雄城市的双重性格:这里既有用血肉筑起抵抗侵略的钢铁长城,又有作为“新中国工业引擎”的辉煌与担当。通过他的讲述,同学们深刻地理解到,抚顺的抗争精神与奉献精神其实一脉相承,正是那份在苦难中淬炼出的不屈风骨,才在和平年代转化为建设国家的磅礴热情与力量。这堂课,让历史不再是静态的陈列,而是一种流淌在城市血脉中、生生不息的精神。
夜色渐深,在晚间的研讨会中,同学们将白日的震撼化为了深入的思考,从内心意识到“历史不再是遥远的故事,而是一种需要肩负的责任”。这次抚顺之行,让每一位学子都完成了一次精神的淬炼,他们带来的,是青年一代的求知与热忱;他们带走的,将是一份沉甸甸的历史使命感,和一颗更加坚定向着未来的赤子之心。
研学
手记
01
踏入抚顺战犯管理所,厚重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这里每一处角落,都仿佛在无声诉说着那段特殊的历史。我深深感受到中国对战犯的先进态度,不是简单的仇恨与报复,而是以和平之法推动改造。那些曾经犯下罪行的战犯,在这里得到了人性的关怀与救赎。这种包容与宽恕,让我内心震撼。它让我明白,和平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通过理解与接纳来实现。青春的我们,也应怀揣这份和平之心,以宽容对待世界,让和平的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
——荣昊阳
02
抚顺是雷锋精神的发源地,而辽宁城际客运有限公司则将雷锋精神落入实地。“雷锋号”作为公司响当当的品牌,是雷锋精神践行的生动体现。在“雷锋号”上,拾金不昧已成常态。
驾驶员们曾归还装有数万元现金的手提包,找回被遗忘的笔记本电脑和手机,更无数次将失物完璧归赵。无论物品价值大小,他们都坚持“捡到必还”的原则,用诚信温暖着每一位乘客。故此,辽宁城际客运有限公司收获感谢信283封和锦旗152面,也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雷锋精神。
——刘明阳
03
步入平顶山惨案纪念馆序厅,一位位参观者感受到了沉重的氛围。弧形展墙上,遇难者姓名如星河垂落,遇难者坑如展开的历史长卷,将1932年那个血色秋日的惨烈真相层层剥开。“这些锈蚀的油桶竟是见证者...” “婴儿的铜铃铛还在,可摇铃的人呢...”“爱人的手致死也没有放开...”在遗物陈列柜前,参观者轻声交流,手机镜头默默对准弹痕累累的铝制饭盒。沿着下沉式展廊缓行,看着巨型浮雕墙上展示的凄惨景象,悲愤与沉思在昏暗的光线中静静流淌。
——刘心宇
04
踏入平顶山惨案纪念馆,“殉难同胞纪念碑”迎面矗立,如一道刺向苍穹的无声诘问。肃立碑前,巨大而沉默的碑身,顷刻压住了我年轻的心跳,连呼吸也随之沉滞。
走进遗址馆,玻璃之下,累累白骨密布;一件件无声的展品,一把锈迹斑驳、刃口残缺的大刀,都在低诉1932年深秋,三千生灵骤然湮灭的惨痛。
青春的手记,注定要铭刻这永不愈合的创口。记住那些名字与面容;铭记和平的代价何其沉重,须臾不容轻忽——唯以生命之重为滋养,我们这一代才能拥有真正负重前行的青春。
走出纪念馆,阳光刺眼,恰似心头的灼痛。这痛楚终将沉淀为灵魂的钙质,支撑我们在历史的废墟之上,构筑和平的愿景。
——焦莎莎
05
在抚顺这片红色沃土,最深的感触来源于抚顺的人:在听老师讲述抚顺的历史时,我们认识了挖掘记忆的人,他们行走于城市与山林,只为寻得历史的真相;在调研平顶山惨案纪念馆时,我们见到了守护记忆的人,她们背负沉重的记忆,以铭记告慰亡魂;在参观电视台时,我们与传播记忆的人一同出发,重走抗联之路,感悟抗联精神。然后,我们也将像蒲公英一样,用教育传播记忆,传承精神。正如平顶山惨案纪念馆中的那段铭文:
大海作证——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屈辱的历史
珍爱和平——让正义的阳光驱散战争的乌云
展望未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前程似锦
——陶奕旸
编辑&制作|青南 文字|张莹